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气相污染物论文

Ti基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对NH3-SCR反应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创新点第9-15页
引言第15-17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7-40页
    1.1 NO_x的生成第17页
    1.2 NO_x的控制技术第17-25页
        1.2.1 燃烧前NO_x控制技术第17-18页
        1.2.2 燃烧中NO_x控制技术第18-19页
        1.2.3 燃烧后NO_x控制技术第19-25页
    1.3 NH_3-SCR催化剂体系的研究第25-33页
        1.3.1 贵金属催化剂第25页
        1.3.2 分子筛催化剂第25-26页
        1.3.3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第26-33页
    1.4 NH_3-SCR脱硝反应机理第33-38页
        1.4.1 NH_3的吸附与脱附第34页
        1.4.2 NO的吸附和脱附第34-35页
        1.4.3 NH_3-SCR反应机理第35-38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第38-40页
        1.5.1 研究目的第38页
        1.5.2 研究内容第38-40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40-50页
    2.1 实验所需仪器及设备第40页
    2.2 实验所需气体及材料第40-41页
    2.3 催化剂制备方法第41-43页
        2.3.1 V-W-Ti氧化物催化剂的合成第41-42页
        2.3.2 尺寸可调的纳米棒修饰的TiO_2微球负载CeO_2催化剂的制备第42页
        2.3.3 共沉淀法制备Fe_αNb_(1-α)Ti催化剂第42页
        2.3.4 溶胶凝胶法制备Fe_αCu_(1-α)Ti催化剂第42-43页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43-46页
        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3页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43页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43页
        2.4.4 N_2吸附脱附法(BET)分析第43-44页
        2.4.5 拉曼光谱(Raman)分析第44页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44页
        2.4.7 吡啶红外(Py-IR)酸类型分析第44页
        2.4.8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分析第44-45页
        2.4.9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分析第45-46页
    2.5 原位红外光谱(In-situ DRIFTS)第46-47页
        2.5.1 稳态In-situ DRIFTS实验第46页
        2.5.2 瞬态In-situ DRIFTS实验第46-47页
    2.6 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第47-48页
    2.7 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及流程图第48-50页
第3章V-W-Ti催化剂的原位合成、表征及NH_3-SCR性能的研究第50-69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V-W-Ti催化剂的NH_3-SCR活性评价结果第51-52页
    3.3 V-W-Ti催化剂在NH_3-SCR中的动力学研究第52-54页
    3.4 V-W-Ti催化剂表征结果第54-61页
        3.4.1 BET表征结果第54-55页
        3.4.2 XRD表征结果第55-56页
        3.4.3 Raman表征结果第56-57页
        3.4.4 TEM表征结果第57-58页
        3.4.5 SEM表征结果第58页
        3.4.6 XPS表征结果第58-59页
        3.4.7 H_2-TPR表征结果第59-61页
        3.4.8 NH_3-TPD表征结果第61页
    3.5 V_(0.02)W_(0.04)Ti催化剂的In-situ DRIFTS研究第61-65页
        3.5.1 NH_3的吸附第61-62页
        3.5.2 NO+O_2的吸附第62-63页
        3.5.3 NO_x和NH_3的吸附物种的反应第63-64页
        3.5.4 NH_3和NO_x的吸附物种的反应第64-65页
        3.5.5 NH_3+NO+O_2的反应第65页
    3.6 结果与讨论第65-68页
        3.6.1 催化剂结构和NH_3-SCR反应活性的关系第65-66页
        3.6.2 V-W-Ti催化剂的动力学和NH_3-SCR机理研究第66-68页
    3.7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尺寸可调的纳米棒修饰的TiO_2微球担载Ce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NH_3-SCR性能的研究第69-88页
    4.1 引言第69-70页
    4.2 纳米棒修饰的TiO_2微球形成机理第70-71页
    4.3 Ce/Ti-x催化剂的NH_3-SCR活性评价结果第71-72页
    4.4 Ce/Ti-x催化剂的抗SO_2和H_2O中毒性能第72-74页
    4.5 Ce/Ti-x催化剂的表征结果第74-83页
        4.5.1 XRD表征结果第74页
        4.5.2 BET表征结果第74-76页
        4.5.3 SEM表征结果第76-77页
        4.5.4 TEM表征结果第77-78页
        4.5.5 H_2-TPR表征结果第78-79页
        4.5.6 XPS表征结果第79-81页
        4.5.7 Py-IR表征结果第81-83页
    4.6 Ce/P25和Ce/Ti-2 催化剂的In-situ DRIFTS研究第83-87页
        4.6.1 NH_3的吸附第83-84页
        4.6.2 NO+O_2的吸附第84-85页
        4.6.3 NH_3和NO_x的吸附物种的反应第85-86页
        4.6.4 NO_x和NH_3的吸附物种的反应第86-87页
    4.7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5章 Fe_αNb_(1-α)TiO_x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NH_3-SCR性能的研究第88-105页
    5.1 引言第88-89页
    5.2 Fe_αNb_(1-α)TiO_x催化剂的NH_3-SCR活性评价结果第89-91页
    5.3 Fe_αNb_(1-α)TiO_x催化剂的表征结果第91-99页
        5.3.1 XRD表征结果第91-92页
        5.3.2 BET表征结果第92-93页
        5.3.3 H_2-TPR表征结果第93-95页
        5.3.4 XPS表征结果第95-97页
        5.3.5 Py-IR表征结果第97-99页
    5.4 Fe_(0.95)Nb_(0.05)TiO_x催化剂的In-situ DRIFTS研究第99-103页
        5.4.1 NH_3的吸附第99-100页
        5.4.2 NO+O_2的吸附第100-101页
        5.4.3 NO_x和NH_3的吸附物种的反应第101-102页
        5.4.4 NH_3和NO_x的吸附物种的反应第102-103页
    5.5 结果与讨论第103-104页
    5.6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6章 Fe_αCu_(1-α)TiO_x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NH_3-SCR性能的研究第105-119页
    6.1 引言第105-106页
    6.2 Fe_αCu_(1-α)TiO_x催化剂的NH_3-SCR活性评价结果第106-108页
    6.3 Fe_αCu_(1-α)TiO_x催化剂的NH_3氧化性能第108页
    6.4 Fe_αCu_(1-α)TiO_x催化剂的NO氧化性能第108-110页
    6.5 Fe_αCu_(1-α)TiO_x催化剂的表征结果第110-115页
        6.5.1 XRD表征结果第110-111页
        6.5.2 BET表征结果第111-113页
        6.5.3 TEM表征结果第113-114页
        6.5.4 Py-IR表征结果第114-115页
    6.6 Fe_(0.9)Cu_(0.1)Ti催化剂的In-situ DRIFTS研究第115-117页
        6.6.1 NH_3的吸附第115-116页
        6.6.2 NO+O_2的吸附第116-117页
        6.6.3 NO_x和NH_3的吸附物种的反应第117页
    6.7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7章 结论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41-14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科研育人的现实困惑与实现对策
下一篇:品牌塑造与包装设计--以浏阳特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