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引言 | 第9-2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与相关文献述评 | 第10-14页 |
1. 国外 | 第13-14页 |
2. 国内 | 第14页 |
(三)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14-18页 |
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18页 |
(1) 电子商务网站与电子商务平台网站 | 第14-17页 |
(2) 电子商务网站与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的区别 | 第17-18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四)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8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二、电子商务平台网站视觉设计概述 | 第20-32页 |
(一) 电子商务平台网站概述 | 第20-26页 |
1. 电子商务平台网站概念 | 第20-23页 |
2. 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的目标用户与目标分析 | 第23页 |
3. 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目标用户需求分析 | 第23-25页 |
4. 用户浏览行为 | 第25-26页 |
(二) 视觉秩序与电商平台网站的关系 | 第26-32页 |
1. 视觉秩序的定义 | 第26页 |
2. 视觉秩序的作用及必要性 | 第26-27页 |
3. 视觉秩序与网站开发的关系 | 第27-28页 |
4. 视觉秩序的网站内容及相互关系 | 第28-30页 |
(1) 内容 | 第28-29页 |
a. 策略层 | 第28-29页 |
b. 范围层 | 第29页 |
c. 结构层 | 第29页 |
d. 框架层 | 第29页 |
e. 表现层 | 第29页 |
(2) 相互关系 | 第29-30页 |
5. 视觉设计表现与视觉秩序的相互关系 | 第30-32页 |
三、国内外电子商务平台网站视觉秩序设计案例研究 | 第32-62页 |
(一) 案例分析 | 第32-52页 |
1. 案例一:淘宝网站 | 第32-48页 |
2. 案例二:亚马逊网站 | 第48-52页 |
(二) 案例分析总结 | 第52-53页 |
1. 当下电商平台网站以物理逻辑出发搭建视觉秩序 | 第52-53页 |
(1) 信息架构 | 第52页 |
(2) 交互流程 | 第52-53页 |
(3) 视觉表现 | 第53页 |
(三) 现有的设计方法论 | 第53-58页 |
1. 组织系统 | 第53-54页 |
2. 交互设计 | 第54页 |
3. 视线流 | 第54-56页 |
4. 格式塔视觉原理 | 第56-57页 |
5. 用户习惯 | 第57-58页 |
(四) 现有设计方法论缺陷 | 第58-62页 |
四、行为逻辑在电商平台网站视觉秩序中的应用研究 | 第62-82页 |
(一) 行为逻辑的来源与定义 | 第62页 |
(二) 以行为逻辑构建电商平台网站视觉秩序的相关概述 | 第62-71页 |
1. 可行性分析 | 第62-68页 |
(1) 人类行为的七个步骤 | 第63-64页 |
(2) 人类行为在消费购物中的表现 | 第64-68页 |
a. 消费心理 | 第64-65页 |
b. 消费动机 | 第65页 |
c. 消费决策 | 第65-68页 |
(a) 输入 | 第66-67页 |
(b) 处理 | 第67-68页 |
(c) 输出 | 第68页 |
2. 购物的行为逻辑 | 第68-71页 |
3. 行为逻辑对视觉秩序构建的意义 | 第71页 |
(三) 行为逻辑在互联网站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第71-77页 |
1. 案例一:谷歌与雅虎网站 | 第71-73页 |
2. 案例二:Flickr与500PX网站 | 第73-77页 |
(四) 以行为逻辑构建电商平台网站视觉秩序的新设计策略初探 | 第77-82页 |
五、设计实践——以“暖岛网”为例 | 第82-99页 |
(一) “暖岛网”相关概述 | 第82-87页 |
1. 暖岛网简介 | 第82-84页 |
2. 当下暖岛网站的视觉秩序构建方式 | 第84-87页 |
(二) 国内外较为成功的设计师品牌网站 | 第87-90页 |
1. 美国的Etsy——手工类/复古类的设计师品牌 | 第87-89页 |
2. 台湾的pinkoi | 第89-90页 |
(三) 以行为逻辑构建“暖岛网”视觉秩序设计 | 第90-99页 |
1. 重新定位暖岛网 | 第90页 |
2. 构建暖岛网信息架构、交互流程、视觉秩序设计 | 第90-99页 |
六、结语 | 第99-100页 |
注释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