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井筒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 | 第13-17页 |
1.2.2 井筒变形破坏防治的研究 | 第17-19页 |
1.2.3 井筒变形破坏的判别及预测研究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矿井概况 | 第23-31页 |
2.1 自然地理情况 | 第23-24页 |
2.2 井田建设与开采情况 | 第24页 |
2.3 矿井地质特征 | 第24-27页 |
2.3.1 区域地层 | 第24-26页 |
2.3.2 地质构造 | 第26-27页 |
2.3.3 煤层与煤质 | 第27页 |
2.4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28页 |
2.5 矿井涌水量 | 第28-31页 |
2.5.1 矿井主要导水通道 | 第28-29页 |
2.5.2 矿井实测涌水量 | 第29-30页 |
2.5.3 矿井涌水构成成分与分析 | 第30-31页 |
3 任楼矿副井井壁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 第31-44页 |
3.1 副井概况 | 第31-32页 |
3.2 副井变形破坏特征 | 第32-33页 |
3.3 松散含水层水位动态与地面沉降 | 第33-41页 |
3.3.1 井田松散层概况 | 第33页 |
3.3.2 工业广场水源井分布 | 第33-34页 |
3.3.3 松散含水层水位动态特征 | 第34-37页 |
3.3.4 地面沉降特征 | 第37-39页 |
3.3.5 松散含水层水位动态与地面沉降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3.3.6 矿井涌水规律 | 第40-41页 |
3.4 副井井壁破坏的工程地质解释 | 第41-44页 |
4 任楼矿副井井壁破坏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4-58页 |
4.1 FLAC软件简介 | 第44-45页 |
4.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4.3 本构关系与边界条件 | 第46页 |
4.4 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46-47页 |
4.5 数值模拟计算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47-58页 |
4.5.1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 第47-48页 |
4.5.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 第48-54页 |
4.5.3 井壁处的竖直附加应力大小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 第54-58页 |
5 任楼矿副井井壁破坏的防治 | 第58-64页 |
5.1 地层疏水沉降破坏井壁的防治思路 | 第58页 |
5.2 井壁破坏的防治技术简述 | 第58-59页 |
5.2.1 槽钢井圈加固 | 第58页 |
5.2.2 套壁加固 | 第58页 |
5.2.3 注浆加固 | 第58-59页 |
5.2.4 卸压槽法 | 第59页 |
5.2.5 优化井壁结构法 | 第59页 |
5.3 副井井壁治理的具体措施 | 第59-63页 |
5.3.1 架设槽钢井圈 | 第59-61页 |
5.3.2 注浆加固 | 第61-63页 |
5.4 防止地层疏水沉降的治本建议 | 第63-64页 |
6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64页 |
6.3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附录:现场实践照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