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9页 |
1.1.1 城镇化发展引发思考 | 第12页 |
1.1.2 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 第12-13页 |
1.1.3 国内茶产业的繁盛发展 | 第13-16页 |
1.1.4 广东省发展茶旅游的优势 | 第16页 |
1.1.5 生态茶园标识系统的不完善 | 第16-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5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39页 |
2.1 国内外相关内容研究综述 | 第25-32页 |
2.1.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5-29页 |
2.1.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29-3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与标准依据 | 第32-39页 |
2.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2-37页 |
2.2.2 相关标准依据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休闲类景区标识系统发展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39-55页 |
3.1 休闲类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 第39-46页 |
3.1.1 休闲类景区的标识系统设计发展特征 | 第39-43页 |
3.1.2 休闲类景区的标识系统设计发展趋势 | 第43-46页 |
3.2 生态茶园旅游景区概述 | 第46-49页 |
3.2.1 生态茶园旅游景区概念 | 第46-47页 |
3.2.2 生态茶园旅游景区的特点与功能 | 第47-49页 |
3.2.3 生态茶园旅游景区的分类 | 第49页 |
3.3 标识系统概述 | 第49-54页 |
3.3.1 概念解析 | 第49-50页 |
3.3.2 标识系统的构成、分类、功能与原则 | 第50-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广东省生态茶园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布置方法与特色设计思路分析 | 第55-73页 |
4.1 广东省生态茶园旅游景区发展概况与优势分析 | 第55-58页 |
4.1.1 广东省茶产业发展概况 | 第55-57页 |
4.1.2 广东省发展生态茶园旅游景区的优势分析 | 第57-58页 |
4.2 生态茶园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布置方法分析 | 第58-61页 |
4.2.1 标识系统在入口空间结合视线方式的布置方法 | 第58-59页 |
4.2.2 标识系统在线性空间结合视线方式的布置方法 | 第59-60页 |
4.2.3 标识系统在转角空间结合视线方式的布置方法 | 第60-61页 |
4.2.4 标识系统在交汇空间结合视线方式的布置方法 | 第61页 |
4.2.5 标识系统在远眺空间结合视线方式的布置方法 | 第61页 |
4.3 广东省生态茶园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特色设计思路分析 | 第61-72页 |
4.3.1 地域文化思路 | 第61-63页 |
4.3.2 地方茶文化思路 | 第63-67页 |
4.3.3 休闲特色思路 | 第67-68页 |
4.3.4 生态特性思路 | 第68-69页 |
4.3.5 针对不同人群类型设计思路 | 第69-70页 |
4.3.6 象征、意向功能标识思路 | 第70页 |
4.3.7 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用思路 | 第70-72页 |
4.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广东省生态茶园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典型设计研究 | 第73-108页 |
5.1 调研背景与案例选取 | 第73-75页 |
5.1.1 调研背景 | 第73页 |
5.1.2 案例选取与调研内容 | 第73-75页 |
5.2 梅州雁南飞茶田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分析(5A级景区) | 第75-87页 |
5.2.1 梅州雁南飞茶田景区概况综述 | 第75-79页 |
5.2.2 标识系统布置方法分析 | 第79-84页 |
5.2.3 标识特色设计思路应用分析 | 第84-87页 |
5.2.4 雁南飞茶田景区标识系统设计总结与评价 | 第87页 |
5.3 梅州大埔县西岩山茶园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分析(3A级景区) | 第87-97页 |
5.3.1 梅州大埔县西岩山茶园景区概况综述 | 第87-89页 |
5.3.2 标识系统布置方法分析 | 第89-94页 |
5.3.3 标识特色设计思路应用分析 | 第94-96页 |
5.3.4 西岩山茶园景区标识系统设计总结与评价 | 第96-97页 |
5.4 英德市英德茶叶世界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分析(3A级景区) | 第97-105页 |
5.4.1 英德茶叶世界景区概况综述 | 第97-99页 |
5.4.2 标识系统布置方法分析 | 第99-103页 |
5.4.3 标识特色设计思路应用分析 | 第103-105页 |
5.4.4 英德茶叶世界景区标识系统设计总结与评价 | 第105页 |
5.5 三座茶园景区案例标识系统设计比较总结 | 第105-107页 |
5.5.1 基于各特色设计思路应用方面 | 第105-106页 |
5.5.2 基于空间与视线方式的布置方法应用方面 | 第106-107页 |
5.6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设计实践——肇庆市德庆县通天山生态茶园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 | 第108-127页 |
6.1 通天山生态茶园旅游景区基本概况 | 第108-111页 |
6.1.1 区位分析 | 第108-109页 |
6.1.2 资源分析 | 第109-110页 |
6.1.3 主题形象 | 第110页 |
6.1.4 功能分区 | 第110-111页 |
6.2 分析与思考 | 第111-117页 |
6.2.1 形态的设计 | 第111页 |
6.2.2 色彩的分析 | 第111-112页 |
6.2.3 材料的选用 | 第112-113页 |
6.2.4 图形与文字的设计 | 第113-117页 |
6.2.5 布置与选址 | 第117页 |
6.3 通天山生态茶园旅游景区标识的分类 | 第117-122页 |
6.3.1 景区导览图与游览注意事项标识 | 第117-118页 |
6.3.2 指示类标识 | 第118-119页 |
6.3.3 信息说明类标识 | 第119页 |
6.3.4 关怀警示类标识 | 第119-120页 |
6.3.5 科普教育类标识 | 第120-122页 |
6.4 通天山生态茶园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 | 第122-126页 |
6.4.1 设计原则 | 第122页 |
6.4.2 设计主题定位 | 第122页 |
6.4.3 设计方案 | 第122-126页 |
6.5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7-128页 |
7.2 展望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5页 |
附录A 茶园景区游客调查问卷 | 第135-137页 |
附录B 针对茶园景区负责人访谈提纲 | 第137-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