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a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地基承载力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 第9-11页 |
1.3 国内外地基承载力确定的一般方法 | 第11-14页 |
1.3.1 国外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11-13页 |
1.3.2 国内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延吉和龙丘陵盆地谷地区地质概况 | 第15-22页 |
2.1 延吉和龙丘陵盆地谷地区自然地理概述 | 第15-16页 |
2.1.1 延吉和龙丘陵盆地谷地区地理位置与交通情况 | 第15页 |
2.1.2 延吉和龙丘陵盆地谷地区气候条件 | 第15-16页 |
2.2 延吉和龙丘陵盆地谷地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20页 |
2.2.1 延吉和龙丘陵盆地谷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19页 |
2.2.2 延吉和龙丘陵盆地谷地区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2.3 延吉和龙丘陵盆地谷地区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2.3.1 延吉和龙丘陵盆地谷地区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3.2 延和龙丘陵盆地谷地区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地基承载力相关理论 | 第22-35页 |
3.1 地基的破坏形式与地基承载力 | 第22-26页 |
3.1.1 地基的破坏形式 | 第22-24页 |
3.1.2 地基变形的三个阶段和荷载特征值 | 第24-26页 |
3.2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第26-34页 |
3.2.1 理论公式计算法确定地基承载力 | 第26-30页 |
3.2.2 现场原位试验法确定地基承载力 | 第30-32页 |
3.2.3 按规范表确定地基承载力 | 第32-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延吉和龙丘陵盆地谷地区地基承载力研究 | 第35-50页 |
4.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 第35-38页 |
4.1.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准备工作 | 第35页 |
4.1.2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设备 | 第35-37页 |
4.1.3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4.2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 第38-40页 |
4.2.1 圆锥动力触探测试的优点: | 第38-39页 |
4.2.2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测试程序和要求 | 第39-40页 |
4.3 试验测试成果 | 第40-48页 |
4.3.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成果 | 第40-46页 |
4.3.2 试验测试成果数据 | 第46页 |
4.3.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延吉和龙丘陵盆地谷地区地基承载力研究试验数据 | 第57-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