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桩基础的发展历史 | 第11-13页 |
1.2 群桩及群桩效应 | 第13-14页 |
1.2.1 群桩及群桩效应的定义 | 第13页 |
1.2.2 群桩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 群桩基础的沉降机理 | 第14-18页 |
1.3.1 群桩基础沉降分类 | 第14-15页 |
1.3.2 群桩基础的破坏模式 | 第15-17页 |
1.3.3 群桩沉降性状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群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20-34页 |
2.1 群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概述 | 第20-29页 |
2.1.1 弹性理论法 | 第20-22页 |
2.1.2 荷载传递法 | 第22-23页 |
2.1.3 等代墩基法 | 第23-26页 |
2.1.4 剪切位移法 | 第26-28页 |
2.1.5 有限单元法 | 第28-29页 |
2.1.6 其他方法 | 第29页 |
2.2 国内群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2.3 国外群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2.4 国内外群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研究现状的展望 | 第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34-44页 |
3.1 概述 | 第34页 |
3.2 ABAQUS的主要模块 | 第34-36页 |
3.3 ABAQUS中常用的土体本构模型 | 第36-40页 |
3.4 ABAQUS操作流程 | 第40页 |
3.5 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3.5.1 模型计算范围的确定 | 第41页 |
3.5.2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41-42页 |
3.5.3 创建接触单元 | 第42页 |
3.5.4 创建边界条件和荷载 | 第42页 |
3.5.5 网格划分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不同因素对群桩基础沉降变形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 第44-74页 |
4.1 荷载对群桩基础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45-54页 |
4.1.1 荷载对桩端持力层土体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45-51页 |
4.1.2 荷载对桩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51-54页 |
4.2 桩端伸入持力层的深度对群桩基础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54-63页 |
4.2.1 桩端伸入持力层的深度对持力层土体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54-60页 |
4.2.2 桩端伸入持力层的深度对桩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60-63页 |
4.3 桩间距对群桩基础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63-72页 |
4.3.1 桩间距对持力层土体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63-70页 |
4.3.2 桩间距对桩身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