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染料概述 | 第17-19页 |
1.1.1 染料的分类及应用 | 第17-18页 |
1.1.2 偶氮染料的结构及发色机理 | 第18页 |
1.1.3 偶氮染料废水的危害 | 第18-19页 |
1.1.4 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9页 |
1.2 微生物脱色偶氮染料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1 真菌对偶氮染料的脱色和降解 | 第19-20页 |
1.2.2 藻类对偶氮染料的脱色和降解 | 第20页 |
1.2.3 细菌对偶氮染料的脱色和降解 | 第20-21页 |
1.3 细菌脱色偶氮染料的机理 | 第21-25页 |
1.3.1 生物吸附 | 第21-22页 |
1.3.2 生物降解 | 第22-25页 |
1.4 细菌厌氧脱色偶氮染料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1.4.1 温度的影响 | 第25页 |
1.4.2 pH的影响 | 第25页 |
1.4.3 染料结构的影响 | 第25页 |
1.4.4 染料浓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1.4.5 电子供体的影响 | 第26页 |
1.4.6 氧化还原介体的影响 | 第26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1.5.1 本课题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9-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1.1 菌种来源 | 第29页 |
2.1.2 培养基 | 第29页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9-31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9-3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3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1-34页 |
2.3.1 假单胞菌对偶氮染料的脱色特性研究 | 第31-33页 |
2.3.2 响应曲面法优化假单胞菌对苋菜红的脱色条件 | 第33页 |
2.3.3 氧化还原介体对偶氮染料脱色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34-38页 |
2.4.1 染料脱色率的测定 | 第34-35页 |
2.4.2 苋菜红染料浓度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5页 |
2.4.3 菌体双附能力的测定 | 第35页 |
2.4.4 蛋白质的测定 | 第35页 |
2.4.5 葡萄糖的测定 | 第35-36页 |
2.4.6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36页 |
2.4.7 傅里叶红外分析 | 第36页 |
2.4.8 粗酶的提取 | 第36页 |
2.4.9 漆酶酶活的测定 | 第36-37页 |
2.4.10 偶氮还原酶酶活的测定 | 第37页 |
2.4.11 NADH-DCIP还原酶酶活的测定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假单胞菌对偶氮染料的脱色特性研究 | 第38-53页 |
3.1 接种量对假单胞菌脱色苋菜红的影响 | 第38页 |
3.2 电子供体对假单胞菌脱色苋菜红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1 电子供体对苋菜红脱色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2 不同电子供体条件下的脱色动力学 | 第40页 |
3.3 葡萄糖浓度对假单胞菌脱色苋菜红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体系pH对假单胞菌脱色苋菜红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 染料初始浓度对假单胞菌脱色苋菜红的影响 | 第42-43页 |
3.6 脱色连续性 | 第43-45页 |
3.7 菌株脱色广谱性 | 第45-46页 |
3.8 响应曲面法优化假单胞菌脱色苋菜红的结果 | 第46-51页 |
3.8.1 IRSM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46-47页 |
3.8.2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3.8.3 回归模型的统计学分析 | 第48-51页 |
3.8.4 验证实验 | 第51页 |
3.9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介体种类对假单胞菌脱色苋菜红的影响 | 第53-58页 |
4.1 介体种类对假单胞菌脱色苋菜红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 电子供体对假单胞菌脱色苋菜红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 接种量对假单胞菌脱色苋菜红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 AQS浓度对假单胞菌脱色苋菜红的影响 | 第56页 |
4.5 染料初始浓度对假单胞菌脱色苋菜红的影响 | 第56-57页 |
4.6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假单胞菌厌氧脱色偶氮染料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58-63页 |
5.1 假单胞菌的对染料的吸附脱色能力的确定 | 第58页 |
5.2 脱色产物分析 | 第58-60页 |
5.2.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58-59页 |
5.2.2 傅里叶红外分析 | 第59-60页 |
5.3 脱色酶分析 | 第60-62页 |
5.4 苋菜红厌氧脱色途径分析 | 第62页 |
5.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建议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