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有关粮食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 第18-23页 |
2.1 现代社会粮食安全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2 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 | 第19-23页 |
2.2.1 粮食安全涉及到的相关问题 | 第19-21页 |
2.2.2 粮食安全的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第3章 宋代以前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23-34页 |
3.1 先秦粮食安全思想的萌芽 | 第23-26页 |
3.1.1 西周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23-24页 |
3.1.2 春秋战国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24-26页 |
3.2 秦汉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26-29页 |
3.2.1 秦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26-27页 |
3.2.2 汉代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27-29页 |
3.3 魏晋以至隋唐时期粮食安全思想 | 第29-32页 |
3.3.1 魏晋时期粮食安全思想 | 第29-30页 |
3.3.2 隋唐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北宋时期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34-50页 |
4.1 北宋时期的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34-36页 |
4.1.1 北宋时期人口与垦田面积 | 第34页 |
4.1.2 在生产工具方面与单位面积产量 | 第34-36页 |
4.2 李觏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36-38页 |
4.2.1“人无遗力,地无遗利”的重农主张 | 第36页 |
4.2.2 主张“平籴之法”的流通观点 | 第36-38页 |
4.3 范仲淹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38-40页 |
4.3.1“厚农桑”的重农观点 | 第38-39页 |
4.3.2“实仓禀,重管理”的粮食储备思想 | 第39页 |
4.3.3“不抑价”的粮食流通观点 | 第39-40页 |
4.4 王安石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40-43页 |
4.4.1“以义理财”的重农思想 | 第40-41页 |
4.4.2 反对垄断的粮食流通思想 | 第41-43页 |
4.4.3 改革常平仓制度的主张 | 第43页 |
4.5 苏轼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43-45页 |
4.5.1 兴修水利的重农主张 | 第43-44页 |
4.5.2 减免粮税的救荒思想 | 第44-45页 |
4.6 沈括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45-47页 |
4.6.1 以工代赈的荒政思想 | 第45-46页 |
4.6.2 科学制定收购价格的观点 | 第46-47页 |
4.7 司马光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47-48页 |
4.7.1 藏粮于民的荒政思想 | 第47页 |
4.7.2 让利商贾的流通思想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南宋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50-59页 |
5.1 南宋时期的农业与经济发展状况 | 第50-51页 |
5.1.1 南宋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 | 第50-51页 |
5.1.2 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 第51页 |
5.2 叶适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51-53页 |
5.2.1 政府适当调控的流通观念 | 第52-53页 |
5.2.2 移民垦田的重农思想 | 第53页 |
5.3 朱熹的粮食安全思想 | 第53-55页 |
5.3.1 重农思想 | 第54页 |
5.3.2 建立社仓的荒政思想 | 第54-55页 |
5.4 董煟的荒政思想 | 第55-57页 |
5.4.1 建立仓储管理体系 | 第55-56页 |
5.4.2 利用经济手段救荒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宋代粮食安全对当代粮食安全的启示 | 第59-64页 |
6.1 宋代粮食安全思想的总考察 | 第59-60页 |
6.2 宋代粮食安全对当代的启示 | 第60-64页 |
6.2.1 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启示 | 第61-62页 |
6.2.2 在粮食流通方面的启示 | 第62-63页 |
6.2.3 关于粮食储备的启示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