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第二节 韩信形象的界定 | 第14-17页 |
一、历史叙事中的韩信 | 第14-15页 |
二、文学叙事中的韩信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宋代诗人咏韩信的角度 | 第17-31页 |
第一节 咏韩信军事之才 | 第17-21页 |
一、将兵布阵定汉业 | 第17-20页 |
二、师事降虏李左车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赞韩信仁义之德 | 第21-25页 |
一、忠心事汉报刘邦 | 第22页 |
二、不忘知遇信萧何 | 第22-23页 |
三、千金一饭谢漂母 | 第23-24页 |
四、以德报辱将少年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忧韩信不世之功 | 第25-28页 |
一、功高震主终致祸 | 第25-26页 |
二、贪功求名不自防 | 第26-28页 |
第四节 评韩信身后之悲 | 第28-31页 |
一、韩信古庙无人问 | 第28-29页 |
二、后人忧患怕立功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代表性作家研究——以邵雍、文彦博、张耒为例 | 第31-48页 |
第一节 邵雍:理学家论韩信 | 第32-37页 |
一、以易演史信难存 | 第32-35页 |
二、隐逸离史得自在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文彦博:政治家论韩信 | 第37-42页 |
一、以古咏今举贤才 | 第38-39页 |
二、以古扬今议君臣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张耒:淮阴人辩韩信 | 第42-48页 |
一、以诗论史鸣不平 | 第42-44页 |
二、借史咏怀叹至诚 | 第44-48页 |
第三章 宋代诗人咏韩信新变 | 第48-64页 |
第一节 宋代诗人对韩信悲剧结局的多元探究 | 第48-56页 |
一、以诗论史常翻案 | 第49-50页 |
二、为人左右失性命 | 第50-54页 |
二、个人性格存缺陷 | 第54-56页 |
第二节 宋代诗人对韩信出路的美好假设 | 第56-59页 |
一、冗官党争难立身 | 第57-58页 |
二、功成身退居五湖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宋代诗人咏韩信诗中的民族忧患意识 | 第59-64页 |
一、国家分裂战不休 | 第60-61页 |
二、归正中原思韩信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