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效力概述 | 第12-17页 |
第1节 劳动争议及其分类 | 第12-13页 |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 | 第12页 |
二、劳动争议的种类 | 第12-13页 |
第2节 劳动争议调解概述 | 第13-15页 |
一、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13-14页 |
二、劳动争议调解与其他调解的区别 | 第14-15页 |
三、劳动争议调解的调整范围和基本框架 | 第15页 |
四、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概念 | 第15页 |
第3节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性质和效力的沿革 | 第15-17页 |
第2章 强化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17-22页 |
第1节 我国对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是否存在争议 | 第17-19页 |
一、劳动争议调解的性质及定位 | 第17-18页 |
二、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 第18-19页 |
第2节 强化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一、社会发展、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 第19页 |
二、符合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是劳动争议的独特要求 | 第19-20页 |
第3节 强化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可行性 | 第20-22页 |
一、强化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具有思想基础 | 第20-21页 |
二、强化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具有实践经验和法律基础 | 第21-22页 |
第3章 强化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障碍及原因 | 第22-27页 |
第1节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与调解相关原则的冲突 | 第22-23页 |
一、劳动争议调解具有的法律效力与自愿原则 | 第22页 |
二、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与平等原则 | 第22-23页 |
第2节 影响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发挥的因素 | 第23-27页 |
一、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缺乏公信力 | 第23-25页 |
二、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性质不明 | 第25页 |
三、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微弱,没有强制执行力 | 第25-27页 |
第4章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其启示 | 第27-32页 |
第1节 国外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 | 第27-29页 |
一、美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 | 第27-28页 |
二、法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 | 第28页 |
三、德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 | 第28页 |
四、日本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 | 第28-29页 |
第2节 我国台湾地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 | 第29页 |
第3节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及其法律效力的特点和对我国的启示作用 | 第29-32页 |
一、强调政府的主持和参与,具有较强的公信力 | 第29-30页 |
二、重视劳动争议调解,设立专业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 | 第30页 |
三、调解遵循三方性原则 | 第30页 |
四、自愿调解和强制调解并存 | 第30-31页 |
五、调解达成的协议或者方案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 第31-32页 |
第5章 强化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几点思考 | 第32-41页 |
第1节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与调解相关原则的冲突的解决 | 第32-34页 |
一、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与自愿原则冲突的解决 | 第32-33页 |
二、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与平等原则冲突的解决 | 第33-34页 |
第2节 自愿调解和强制调解相结合 | 第34-35页 |
第3节 建立区域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 第35-37页 |
一、成立专门的区域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 第35页 |
二、对调解机构设置的设想 | 第35-37页 |
三、调解运作的程序 | 第37页 |
第4节 大力提高调解组织调解人员的素质 | 第37-38页 |
一、对劳动争议调解员个人的要求 | 第37-38页 |
二、提高劳动争议调解员的综合素质 | 第38页 |
第5节 注重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地位,从立法上明确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和执行力 | 第38-41页 |
一、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应当反映当事人的合意 | 第38-39页 |
二、从立法上确认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是民事合同,可以作为裁决或者判决的依据 | 第39-40页 |
三、规范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实行公证、复核和核准制度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