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的手持移动端交互设计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隐喻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 | 第13-17页 |
2.1 隐喻的原理及发展 | 第13-14页 |
2.1.1 传统隐喻观 | 第13页 |
2.1.2 现代隐喻理论 | 第13-14页 |
2.2 隐喻的基本认知模型 | 第14-17页 |
2.2.1 认识事物的基础——直觉与本能 | 第14-15页 |
2.2.2 认识抽象事物的方法——联想与隐喻 | 第15页 |
2.2.3 隐喻认知功能的四种类型 | 第15-17页 |
3 手持移动端的交互设计研究 | 第17-25页 |
3.1 交互设计简述 | 第17-21页 |
3.1.1 交互设计相关理论及概念 | 第17页 |
3.1.2 交互设计与界面视觉 | 第17-18页 |
3.1.3 交互设计的方法及流程 | 第18-21页 |
3.2 手持移动端的现状与特点 | 第21-22页 |
3.2.1 手持移动端的现状 | 第21页 |
3.2.2 手持移动端的特点 | 第21-22页 |
3.3 基于手持移动端的交互设计的特点与局限 | 第22-25页 |
3.3.1 手持移动端交互设计的特点 | 第22-23页 |
3.3.2 手持移动端交互设计的局限性分析 | 第23-25页 |
4 基于隐喻的手持移动端交互设计 | 第25-39页 |
4.1 隐喻认知交互模型 | 第25-27页 |
4.1.1 隐喻认知交互模型的概念 | 第25-26页 |
4.1.2 隐喻认知交互模型的特点 | 第26页 |
4.1.3 隐喻认知交互设计模型在设计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4.2 隐喻认知交互模型的分类 | 第27-32页 |
4.2.1 相似性隐喻认知交互模型 | 第28页 |
4.2.2 结构隐喻认知交互模型 | 第28-30页 |
4.2.3 方位隐喻认知交互模型 | 第30-31页 |
4.2.4 行为隐喻认知交互模型 | 第31-32页 |
4.3 隐喻在手持移动端交互设计中的分类 | 第32-36页 |
4.3.1 手持移动端交互设计中的静态隐喻 | 第32-34页 |
4.3.2 手持移动端交互设计中的动态隐喻 | 第34-36页 |
4.4 隐喻交互模型的局限性 | 第36-39页 |
4.4.1 交互设计中的关于隐喻的判定问题 | 第36-37页 |
4.4.2 隐喻交互设计的使用局限 | 第37-39页 |
5 基于隐喻的视觉呈现及设计原则 | 第39-50页 |
5.1 基于隐喻认知交互模型上的视觉呈现 | 第39页 |
5.2 界面视觉设计基本原则 | 第39-41页 |
5.3 界面设计中隐喻的实现 | 第41-44页 |
5.3.1 界面结构的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5.3.2 图标的设计原则 | 第42-43页 |
5.3.3 动画的设计原则 | 第43-44页 |
5.4 案例分析 | 第44-50页 |
5.4.1 产品定位 | 第44页 |
5.4.2 用户分析 | 第44-45页 |
5.4.3 需求定位 | 第45页 |
5.4.4 启动图标隐喻设计分析 | 第45-46页 |
5.4.5 界面静态隐喻设计分析 | 第46-47页 |
5.4.6 界面动态隐喻设计分析 | 第47-5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成果 | 第50-51页 |
6.2 待研究的问题与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5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