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 失神癫痫发作的调控 | 第15-19页 |
1.2.1 失神癫痫发作 | 第15-16页 |
1.2.2 丘脑前馈抑制性对失神癫痫发作的调控 | 第16页 |
1.2.3 基底节对失神癫痫发作的调控 | 第16-19页 |
1.3 失神癫痫的计算模型研究 | 第19-25页 |
1.3.1 神经元网络模型 | 第20-21页 |
1.3.2 神经元群模型 | 第21-22页 |
1.3.3 平均场模型 | 第22-24页 |
1.3.4 大尺度皮层网络模型 | 第24-25页 |
1.4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25-28页 |
1.5 本学位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8-29页 |
第二章 丘脑前馈抑制性调控失神癫痫发作 | 第29-44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模型与数据分析 | 第30-35页 |
2.2.1 平均场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30-32页 |
2.2.2 皮层-丘脑网络结构 | 第32-33页 |
2.2.3 皮层-丘脑网络的平均场模型 | 第33-34页 |
2.2.4 仿真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2.3 结果 | 第35-41页 |
2.3.1 皮层-丘脑网络中失神癫痫发作活动的产生 | 第35-37页 |
2.3.2 Ctx-TRN通路在控制失神癫痫发作中的作用 | 第37-40页 |
2.3.3 TRN-SRN通路中GABAA和GABAB的组合作用 | 第40-41页 |
2.4 讨论 | 第41-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黑质-丘脑通路介导基底节双向控制失神癫痫发作 | 第44-68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模型与数据分析 | 第45-49页 |
3.2.1 BGCT网络结构 | 第45-46页 |
3.2.2 BGCT网络平均场模型 | 第46-49页 |
3.2.3 仿真数据分析 | 第49页 |
3.3 结果 | 第49-63页 |
3.3.1 BGCT网络平均场模型中失神癫痫发作的产生 | 第49-53页 |
3.3.2 SNr-TRN通路介导的失神癫痫发作控制 | 第53-55页 |
3.3.3 SNr-SRN通路介导的失神癫痫发作控制 | 第55-57页 |
3.3.4 竞争引起的基底节双向控制失神癫痫发作 | 第57-61页 |
3.3.5 基底节双向控制失神癫痫发作可扩展到其它致痫病理因素 | 第61-63页 |
3.4 讨论 | 第63-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苍白球外侧-皮层通路介导基底节控制失神癫痫发作 | 第68-87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模型与数据分析 | 第69-72页 |
4.2.1 改进的BGCT网络结构 | 第69-70页 |
4.2.2 改进的BGCT网络平均场模型 | 第70-72页 |
4.2.3 仿真数据分析 | 第72页 |
4.3 结果 | 第72-83页 |
4.3.1 改进的BGCT网络平均场模型复制典型的失神癫痫发作 | 第72-74页 |
4.3.2 直接的GABA能GPe-Ctx通路介导失神癫痫发作控制 | 第74-76页 |
4.3.3 GPe相关的直接通路在控制失神癫痫发作中具有积极作用 | 第76-78页 |
4.3.4 GPe相关的间接通路对控制失神癫痫发作的影响 | 第78-80页 |
4.3.5 GPe-Ctx通路调节基底节对失神癫痫发作的双向控制 | 第80-83页 |
4.4 讨论 | 第83-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7-9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87-91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