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M32的奶牛动态称重系统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称重设备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1.2.2 国外奶牛动态称重系统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奶牛动态称重系统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小结 | 第18-19页 |
2 奶牛动态称重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第19-24页 |
2.1 奶牛动态称重系统的构成及原理 | 第19页 |
2.2 设计要求 | 第19-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5 奶牛动态称重系统工作过程 | 第22-23页 |
2.6 小结 | 第23-24页 |
3 称重平台及硬件电路设计 | 第24-43页 |
3.1 称重平台机械部分的设计 | 第24-26页 |
3.2 称重传感器的选择与性能分析 | 第26-29页 |
3.2.1 称重传感器的选择 | 第26-27页 |
3.2.2 压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性能分析 | 第27-29页 |
3.3 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电路设计 | 第29-32页 |
3.3.1 四合一接线盒 | 第29-30页 |
3.3.2 放大电路设计 | 第30-32页 |
3.3.3 滤波电路设计 | 第32页 |
3.4 电源电路设计 | 第32页 |
3.5 单片机模块设计 | 第32-38页 |
3.5.1 单片机的选择及其电路原理图 | 第32-34页 |
3.5.2 红外传感器选择及安装 | 第34-35页 |
3.5.3 单片机电路板外围电路设计 | 第35-37页 |
3.5.4 显示电路的设计 | 第37-38页 |
3.6 系统通讯方式的选择 | 第38-40页 |
3.6.1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讯方式的选择 | 第38-39页 |
3.6.2 无线接收端与PC机之间通讯方式选择 | 第39-40页 |
3.6.3 耳标识别器的选择 | 第40页 |
3.7 系统抗干扰设计 | 第40-42页 |
3.7.1 CPU抗干扰设计 | 第41页 |
3.7.2 电路抗干扰设计 | 第41页 |
3.7.3 传感器信号噪声干扰抑制 | 第41-42页 |
3.8 小结 | 第42-43页 |
4 奶牛动态称重系统程序设计 | 第43-56页 |
4.1 单片机软件程序设计方案 | 第43-44页 |
4.2 主程序设计 | 第44-45页 |
4.3 红外传感器奶牛定位程序设计 | 第45-47页 |
4.4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第47-48页 |
4.5 数据预处理程序 | 第48-50页 |
4.5.1 数字滤波 | 第48页 |
4.5.2 传感器的校正 | 第48-49页 |
4.5.3 压力传感器标度的标定 | 第49-50页 |
4.6 数据处理算法分析与程序设计 | 第50-53页 |
4.7 显示程序的设计 | 第53页 |
4.8 无线通讯程序设计 | 第53-54页 |
4.9 程序稳定性设计 | 第54页 |
4.10 上位机程序设计 | 第54-55页 |
4.11 小结 | 第55-56页 |
5 试验分析及算法优化 | 第56-68页 |
5.1 静态称重试验与分析 | 第56-58页 |
5.2 动态称重试验与分析 | 第58-62页 |
5.2.1 行走-停顿运动状态 | 第58-59页 |
5.2.2 平稳行走运动状态 | 第59-60页 |
5.2.3 剧烈运动状态 | 第60-62页 |
5.3 奶牛动态称重试验 | 第62-64页 |
5.3.1 称重平台的安装 | 第62-63页 |
5.3.2 奶牛称重试验验证 | 第63-64页 |
5.4 数据处理程序的优化 | 第64-67页 |
5.4.1 BP神经网络 | 第64页 |
5.4.2 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64-67页 |
5.5 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创新点 | 第68-69页 |
6.3 展望与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