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2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4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24-26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2 红岭创投平台的运作状况分析 | 第26-47页 |
2.1 红岭创投平台概况 | 第26-33页 |
2.1.1 平台简介 | 第26-27页 |
2.1.2 历史沿革 | 第27-29页 |
2.1.3 标的类型 | 第29-31页 |
2.1.4 借贷流程 | 第31-32页 |
2.1.5 平台风控流程 | 第32-33页 |
2.2 红岭创投平台运作特点分析 | 第33-38页 |
2.2.1 债权可转让 | 第33-34页 |
2.2.2 本金先行垫付 | 第34-35页 |
2.2.3 风险准备金 | 第35-38页 |
2.3 红岭创投成效分析 | 第38-47页 |
2.3.1 金额分析 | 第38-40页 |
2.3.2 利率分析 | 第40-42页 |
2.3.3 时间分析 | 第42-43页 |
2.3.4 其他分析 | 第43-47页 |
3 红岭创投平台的风险识别 | 第47-55页 |
3.1 场外IT技术指导事件 | 第47-48页 |
3.1.1 操作风险 | 第47-48页 |
3.2 个人担保标事件 | 第48-52页 |
3.2.1 信用风险 | 第49-51页 |
3.2.1.1 借款者的信用风险 | 第49页 |
3.2.1.2 平台的信用风险 | 第49-51页 |
3.2.2 担保风险 | 第51-52页 |
3.3 一亿元借款逾期事件 | 第52-55页 |
3.3.1 流动性风险 | 第53-54页 |
3.3.2 经营风险 | 第54-55页 |
4 红岭创投平台的风险源分析 | 第55-62页 |
4.1 信用风险 | 第55-56页 |
4.1.1 贷前审查 | 第55页 |
4.1.2 征信体系 | 第55页 |
4.1.3 信息披露 | 第55-56页 |
4.1.4 贷后管理 | 第56页 |
4.2 流动性风险 | 第56-57页 |
4.3 操作风险 | 第57-59页 |
4.3.1 风险评价机制 | 第57页 |
4.3.2 专业人才管理 | 第57-58页 |
4.3.3 网络安全 | 第58页 |
4.3.4 监管留白 | 第58-59页 |
4.3.5 非法集资 | 第59页 |
4.4 担保风险 | 第59-60页 |
4.4.1 法律政策 | 第59页 |
4.4.2 审核流程 | 第59-60页 |
4.4.3 平台垫付 | 第60页 |
4.5 经营风险 | 第60-62页 |
4.5.1 大额标的 | 第60页 |
4.5.2 风险准备金额度 | 第60-62页 |
5 红岭创投平台的风险测度 | 第62-80页 |
5.1 层次分析法——针对平台信用风险 | 第62-74页 |
5.1.1 样本选择 | 第62-63页 |
5.1.2 指标解析 | 第63-64页 |
5.1.3 实证分析 | 第64-70页 |
5.1.4 结果分析 | 第70-74页 |
5.2 Logistic回归模型——针对借款者信用风险 | 第74-80页 |
5.2.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 第74页 |
5.2.2 理论假设 | 第74-75页 |
5.2.3 变量选取 | 第75-76页 |
5.2.4 模型构建 | 第76-78页 |
5.2.5 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6 红岭创投平台的风险防控对策 | 第80-88页 |
6.1 政府层面 | 第80-82页 |
6.1.1 健全政策法规 | 第80页 |
6.1.2 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 第80-82页 |
6.1.2.1 内部监管 | 第81页 |
6.1.2.2 外部监管 | 第81-82页 |
6.2 平台自身层面 | 第82-85页 |
6.2.1 强化信用评级体系 | 第82页 |
6.2.2 完善担保模式 | 第82-83页 |
6.2.3 提高风险准备金使用效率 | 第83页 |
6.2.4 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 第83-84页 |
6.2.5 加强信息披露 | 第84页 |
6.2.6 完善资金托管制度 | 第84-85页 |
6.3 市场建设方面 | 第85-86页 |
6.3.1 建立合适的风险防控体系 | 第85页 |
6.3.2 实名认证的个人资信管理 | 第85-86页 |
6.3.3 对接社会征信系统 | 第86页 |
6.4 网络环境及安全建设方面 | 第86-88页 |
6.4.1 提高社会网络安全意识 | 第86页 |
6.4.2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 | 第92-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