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人脸识别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人脸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人脸识别的基本流程 | 第16-17页 |
1.4 人脸识别技术中的难点 | 第17-18页 |
1.5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人脸识别的相关方法 | 第19-28页 |
2.1 主成成分分析 | 第19-20页 |
2.2 线性判别分析 | 第20-22页 |
2.3 LBP特征提取 | 第22-25页 |
2.4 Gabor波特征提取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基于低秩恢复和局域约束协同表示的人脸识别 | 第28-47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基于协同表示的人脸识别 | 第29-36页 |
3.2.1 压缩感知理论 | 第29-30页 |
3.2.2 稀疏表示算法 | 第30-33页 |
3.2.3 协同表示算法 | 第33-36页 |
3.3 基于低秩恢复和局域约束协同表示的算法 | 第36-42页 |
3.3.1 低秩恢复原理 | 第36-40页 |
3.3.2 局域约束协同表示方法 | 第40页 |
3.3.3 算法流程 | 第40-42页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45页 |
3.4.1 参数设置 | 第42-43页 |
3.4.2 在AR人脸库上的实验 | 第43-44页 |
3.4.3 在Extend Yale B人脸库上的实验 | 第44-45页 |
3.5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基于POEM特征和协同表示的人脸识别 | 第47-58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POEM特征 | 第47-53页 |
4.2.1 基本知识 | 第47-49页 |
4.2.2 POEM特征提取步骤 | 第49-53页 |
4.3 基于POEM特征与协同表示的人脸识别 | 第53-54页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4.4.1 参数设置 | 第54-55页 |
4.4.2 在AR人脸库上的实验 | 第55-56页 |
4.4.3 在FERET人脸库上的实验 | 第56-57页 |
4.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1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58-59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