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衣料用洗涤剂 | 第13-14页 |
1.2.1 肥皂 | 第13页 |
1.2.2 合成洗涤剂 | 第13-14页 |
1.2.2.1 洗衣粉 | 第13页 |
1.2.2.2 液体洗涤剂 | 第13-14页 |
1.3 洗涤剂去污力的评价 | 第14-17页 |
1.3.1 现有洗涤剂去污力的测定方法 | 第14-16页 |
1.3.2 关于现有去污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应用研究 | 第17-19页 |
1.4.1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发展 | 第17-18页 |
1.4.2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应用领域 | 第18页 |
1.4.3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 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1 主要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1.6.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页 |
1.6.2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单纤维去污测定法的建立及其可行性研究 | 第22-39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6页 |
2.2.1 实验试剂、材料和仪器 | 第22-23页 |
2.2.1.1 试剂及材料 | 第22-23页 |
2.2.1.2 仪器 | 第23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2.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单纤维去污测定法的建立 | 第23-25页 |
2.2.2.2 普通方法 | 第25-26页 |
2.3 结果讨论 | 第26-38页 |
2.3.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单纤维去污测定法测试效果 | 第26-29页 |
2.3.1.1 CLSM荧光图像评价 | 第26-28页 |
2.3.1.2 定量数据评价 | 第28-29页 |
2.3.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单纤维去污测定法适用性 | 第29-33页 |
2.3.2.1 棉 | 第30-31页 |
2.3.2.2 黏胶 | 第31-32页 |
2.3.2.3 涤纶 | 第32-33页 |
2.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单纤维去污测定法的误差分析 | 第33-34页 |
2.3.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单纤维去污测定法与普通方法的比较 | 第34-38页 |
2.3.4.1 称重法、明度(L)法和反射率(R)法 | 第34-36页 |
2.3.4.2 SEM图像辅助评价法 | 第36-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单纤维去污测定法的应用 | 第39-57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4页 |
3.2.1 实验试剂、材料和仪器 | 第39-41页 |
3.2.1.1 试剂及材料 | 第39-41页 |
3.2.1.2 仪器 | 第41页 |
3.2.2 去蛋白类污渍性能测试 | 第41-42页 |
3.2.2.1 样品准备 | 第41-42页 |
3.2.2.2 洗涤 | 第42页 |
3.2.2.3 去污性能评价 | 第42页 |
3.2.3 去油污性能测试 | 第42-43页 |
3.2.3.1 样品准备 | 第42页 |
3.2.3.2 洗涤 | 第42-43页 |
3.2.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试 | 第43页 |
3.2.3.4 去油污指数计算 | 第43页 |
3.2.4 织物老化损伤处理 | 第43-44页 |
3.2.4.1 化学损伤处理 | 第43页 |
3.2.4.2 疏水处理 | 第43页 |
3.2.4.3 物理损伤处理 | 第43页 |
3.2.4.4 仿皮脂处理 | 第43-44页 |
3.2.5 织物亲水性测试 | 第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3.3.1 评价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去污性能 | 第44-47页 |
3.3.1.1 CLSM荧光图像评价 | 第44-46页 |
3.3.1.2 定量数据评价 | 第46-47页 |
3.3.2 评价市场上不同商品洗涤剂的去油污性能 | 第47-52页 |
3.3.3 研究老化损伤对织物洗涤性能的影响 | 第52-55页 |
3.3.3.1 CLSM荧光图像 | 第52-53页 |
3.3.3.2 织物去油污指数的变化 | 第53页 |
3.3.3.3 织物亲水性的变化 | 第53-54页 |
3.3.3.4 织物亲水性变化与其洗涤性能之间的关系 | 第54-55页 |
3.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4.1 结论 | 第57页 |
4.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