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建筑热工理论论文--建筑热工计算论文

严寒及寒冷地区办公建筑能耗及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能源背景第11-12页
        1.1.2 大气环境背景第12-13页
    1.2 国内外建筑能耗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第13-15页
        1.2.1 国外建筑能耗评价标准和体系的现状和发展第14-15页
        1.2.2 国内建筑能耗评价标准和体系的现状和发展第15页
    1.3 公共建筑能耗基准线的研究现状与方法第15-16页
    1.4 国内外能耗调研现状第16-17页
        1.4.1 国外现状第16-17页
        1.4.2 国内现状第17页
    1.5 建筑能耗模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第17-20页
        1.5.1 建筑能耗模拟技术的发展第17-19页
        1.5.2 建筑能耗模拟技术的应用第19-20页
    1.6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0-22页
        1.6.1 课题研究内容第20页
        1.6.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20-22页
    1.7 主要创新内容和主要创新点第22-23页
第二章 我国建筑气候区域的划分及“低碳环保办公建筑”概述第23-30页
    2.1 我国建筑气候区域的划分和严寒及寒冷气候地区的特点第23-25页
        2.1.1 我国建筑气候区域的划分第23-24页
        2.1.2 严寒及寒冷气候地区的特点第24-25页
    2.2 我国公共建筑及办公建筑的分类和特点第25-28页
        2.2.1 我国公共建筑以及办公建筑的分类第25-26页
        2.2.2 我国公共建筑及办公建筑能耗特点第26-28页
    2.3 “低碳环保办公建筑”的概述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典型办公建筑能耗数据的调研第30-40页
    3.1 调研目的第30页
    3.2 调研对象第30-31页
    3.3 调研内容及途径第31-32页
    3.4 调研建筑基本信息情况第32-35页
    3.5 调研建筑能耗状况第35-39页
        3.5.1 耗电量情况第35-37页
        3.5.2 其他能耗情况第37-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典型办公建筑能耗模型的建立第40-56页
    4.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eQUEST的介绍第40-41页
        4.1.1 eQUEST操作界面和结构第40页
        4.1.2 eQUEST计算原理和数学模型第40-41页
        4.1.3 eQUEST的优点和局限性第41页
    4.2 样本建筑模型的建立第41-47页
        4.2.1 建筑概况第41-43页
        4.2.2 气象参数和围护结构参数的输入第43-44页
        4.2.3 室内参数的输入第44页
        4.2.4 空调系统的输入第44页
        4.2.5 节假日的输入第44-46页
        4.2.6 模型的完成第46-47页
    4.3 典型建筑能耗模拟的结果第47-52页
        4.3.1 1号及2号建筑的能耗状况第47-50页
        4.3.2 3号及4号建筑的能耗状况第50-52页
    4.4 模型的校检第52-55页
        4.4.1 模型校检的理论依据第52-53页
        4.4.2 模型校检的结果分析第53-54页
        4.4.3 模型校检的偏差分析第54-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办公建筑能源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第56-83页
    5.1 正交实验第56-63页
        5.1.1 正交试验的介绍第56页
        5.1.2 正交试验设计第56-57页
        5.1.3 正交试验结果第57-63页
    5.2 围护结构的影响第63-70页
        5.2.1 外墙传热系数的影响第63-67页
        5.2.2 外窗传热系数的影响第67-70页
    5.3 照明和室内设备系统的影响第70-76页
        5.3.1 照明功率密度的影响第70-73页
        5.3.2 设备功率密度的影响第73-76页
    5.4 空调风系统的影响第76-78页
    5.5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影响第78-82页
        5.5.1 空调系统冷热源的影响第78-80页
        5.5.2 太阳能的利用第80-82页
    5.6 节能潜力分析和建议第82页
    5.7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六章 “低碳环保办公建筑”能源环境影响评价第83-109页
    6.1 “低碳环保办公建筑”评级指标的确定第83-85页
    6.2 评级基准线的基本计算方法第85页
    6.3 基于四分位法的能源环境影响评价基准第85-91页
        6.3.1 SPSS软件介绍第85页
        6.3.2 能耗数据的处理第85-87页
        6.3.3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基准线的确定第87-89页
        6.3.4 单位建筑面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指标第89-91页
        6.3.5 评价等级划分第91页
    6.4 基于多元拟合回归的能源环境影响评价基准第91-101页
        6.4.1 变量的选择第92页
        6.4.2 拟合方法的选择第92-93页
        6.4.3 拟合结果及其分析第93-101页
    6.5 基于多元拟合回归评价方法的建立第101-103页
    6.6 基准线的不确定性分析第103页
    6.7 基准线的修正第103-104页
    6.8 典型办公建筑的试评价第104-108页
        6.8.1 基于四分位法的基准评价第104-106页
        6.8.2 基于线性回归法的基准评价第106-108页
    6.9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2页
    7.1 结论第109-110页
    7.2 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8页
附表第118-12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路环境下车舱内颗粒物分布特征及传递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人体呼吸流动特征的PIV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