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1 国外住房储蓄模式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1.1 国外有关住房储蓄制度及运作模式的研究 | 第15页 |
2.1.2 国外关于住房储蓄的发展研究 | 第15-16页 |
2.2 国内关于住房储蓄的相关研究 | 第16-20页 |
2.2.1 建立住房储蓄银行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2.2.2 住房储蓄银行运作模式研究 | 第17-18页 |
2.2.3 住房储蓄银行的作用研究 | 第18页 |
2.2.4 住房储蓄贷款、商业住房抵押贷款和公积金贷款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2.2.5 住房储蓄银行在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第20页 |
2.3 简要评述 | 第20-22页 |
3 住房储蓄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 第22-26页 |
3.1 住房储蓄模式基础理论 | 第22-23页 |
3.1.1 住房储蓄模式的基本原理 | 第22页 |
3.1.2 互助性理论 | 第22-23页 |
3.2 住房储蓄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23-24页 |
3.3 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4 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的应用前景的理论分析 | 第26-36页 |
4.1 中国当前个人住房融资状况 | 第26-27页 |
4.2 中国当前个人住房融资的三种模式比较 | 第27-30页 |
4.2.1 住房储蓄模式的比较优势 | 第27-30页 |
4.2.2 住房储蓄模式的缺点分析 | 第30页 |
4.3 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应用前景的微观分析 | 第30-32页 |
4.4 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应用前景的宏观分析 | 第32-36页 |
4.4.1 住房储蓄模式能够为中国住房市场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 | 第32-33页 |
4.4.2 住房储蓄模式能补充现存住房金融体系覆盖面的不足 | 第33-34页 |
4.4.3 住房储蓄模式能促进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 | 第34-35页 |
4.4.4 住房储蓄模式的实行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 第35-36页 |
5 住房储蓄模式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实证分析 | 第36-51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36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5.2.1 问卷结构 | 第36-37页 |
5.2.2 变量测量 | 第37页 |
5.2.3 问卷发放与收集 | 第37-38页 |
5.3 实证分析结果 | 第38-50页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41页 |
5.3.2 信度、效度分析 | 第41-44页 |
5.3.3 变量的个体差异分析 | 第44-46页 |
5.3.4 相关性分析 | 第46-48页 |
5.3.5 回归分析 | 第48-50页 |
5.4 实证结果解释 | 第50-51页 |
6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 第51-63页 |
6.1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及其发展现状 | 第51-52页 |
6.2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的主要产品 | 第52-55页 |
6.3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 第55-60页 |
6.3.1 居民对住房储蓄制度的认识不够 | 第55-56页 |
6.3.2 政府对住房储蓄模式推行力度不够 | 第56-57页 |
6.3.3 德国模式的业务经营理念不适应中国国情 | 第57页 |
6.3.4 中德银行员工聘用管理及薪酬机制存在问题 | 第57-59页 |
6.3.5 房价过快上涨超过了住房储蓄产品的适应性能力 | 第59-60页 |
6.4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改进建议 | 第60-63页 |
6.4.1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 第60页 |
6.4.2 针对居民需求不断创新丰富产品类型 | 第60-61页 |
6.4.3 银行改进自身经营管理模式 | 第61-6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7页 |
7.1 结论 | 第63-66页 |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