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5页 |
1.2.1 柱塞岩心加工技术 | 第13-14页 |
1.2.2 页岩孔渗分析技术 | 第14-18页 |
1.2.3 页岩气吸附分析技术 | 第18-20页 |
1.2.4 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方法 | 第20-25页 |
1.2.5 小结 | 第2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7-28页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页岩气储层柱塞岩心线切割加工技术研究 | 第30-39页 |
2.1 线切割技术加工柱塞岩心机理 | 第31页 |
2.2 页岩柱塞岩心线切割加工装置介绍 | 第31-35页 |
2.3 页岩柱塞岩心线切割加工工艺 | 第35-36页 |
2.4 页岩柱塞岩心端面加工方法 | 第36-37页 |
2.5 页岩线切割柱塞岩心加工技术的应用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页岩气储层岩心物性测量方法研究 | 第39-68页 |
3.1 页岩岩心孔隙度测量方法研究 | 第39-51页 |
3.1.1 孔隙度测量原理 | 第39-43页 |
3.1.2 柱塞岩心孔隙度测量仪器 | 第43页 |
3.1.3 柱塞岩心孔隙度测量方法 | 第43-44页 |
3.1.4 页岩柱塞岩心孔隙度测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0页 |
3.1.5 页岩气储层孔隙度测量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3.1.6 页岩柱塞岩心孔隙度测量工艺 | 第51页 |
3.2 页岩岩心脉冲衰减法渗透率测量方法研究 | 第51-68页 |
3.2.1 脉冲衰减法渗透率测量原理 | 第52-59页 |
3.2.2 脉冲衰减法渗透率测量仪器 | 第59-60页 |
3.2.3 页岩岩心脉冲衰减法渗透率测量工艺研究 | 第60-65页 |
3.2.4 脉冲衰减法渗透率测量比对实验 | 第65-66页 |
3.2.5 页岩岩心脉冲衰减法渗透率测量工艺 | 第66页 |
3.2.6 实践与应用 | 第66-68页 |
第四章 页岩气储层样品吸附潜力预测模型研究 | 第68-75页 |
4.1 等温吸附实验 | 第68-69页 |
4.2 吸附势理论和吸附特性曲线 | 第69-71页 |
4.3 模型计算效果及讨论 | 第71-73页 |
4.4 球状模型对最大吸附量的限定 | 第73-74页 |
4.5 结论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页岩气储层岩石物理特性实验研究 | 第75-86页 |
5.1 页岩气储层物性与有机质关系 | 第75-78页 |
5.2 页岩气储层岩电特性 | 第78-82页 |
5.3 页岩气储层声学特性 | 第82-83页 |
5.4 页岩气储层核磁共振特性 | 第83-86页 |
5.4.1 核磁T_2谱特征 | 第83-85页 |
5.4.2 T_2截止值变化范围 | 第85-86页 |
第六章 页岩气储层岩心可压裂性表征方法研究 | 第86-120页 |
6.1 柱塞岩心破裂压力实验方法及工艺 | 第88-95页 |
6.1.1 实验设备 | 第88-90页 |
6.1.2 实验原理 | 第90-91页 |
6.1.3 破裂压力测量 | 第91-93页 |
6.1.4 数据处理 | 第93-95页 |
6.2 页岩柱塞岩心可压裂性表征方法 | 第95-115页 |
6.2.1 岩心压后裂缝复杂程度定量表征方法 | 第95-114页 |
6.2.2 页岩柱塞岩心可压裂性表征方法 | 第114-115页 |
6.3 应用效果 | 第115-119页 |
6.3.1 页岩岩心可压裂性指数计算与图像比对 | 第115-118页 |
6.3.2 页岩岩心可压裂性指数计算与微地震资料比对 | 第118-119页 |
6.4 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