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22页 |
1.2 拟解决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2-23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4页 |
第二章 1,2-丙二醇利于类人胶原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34-54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2.4 实验内容 | 第37-39页 |
2.4.1 CM52阳离子交换柱的准备 | 第37页 |
2.4.2 分离纯化条件的优化 | 第37-38页 |
2.4.3 SDS-PAGE电泳分析 | 第38页 |
2.4.4 凝胶过滤层析分析 | 第38页 |
2.4.5 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oscopy) | 第38-39页 |
2.4.6 透射电镜 | 第39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9-51页 |
2.5.1 色谱条件对类人胶原蛋白的分离影响 | 第39-46页 |
2.5.1.1 不同多元醇对类人胶原蛋白分离的影响 | 第39-40页 |
2.5.1.2 缓冲液中离子强度对分离纯化的影响 | 第40-42页 |
2.5.1.3 缓冲液浓度对分离纯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2.5.1.4 1,2丙二醇浓度在类人胶原蛋白修饰中对分离纯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2.5.1.5 类人胶原蛋白浓度和进样量对分离纯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2.5.1.6 结论 | 第45-46页 |
2.5.2 评估纯化的类人胶原蛋白 | 第46-51页 |
2.5.2.1 凝胶过滤色谱分析 | 第46-48页 |
2.5.2.2 圆二色谱分析 | 第48-49页 |
2.5.2.3 透射电镜分析 | 第49-50页 |
2.5.2.4 结论 | 第50-51页 |
2.6 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三章 类人胶原蛋白中内毒素的去除 | 第54-69页 |
3.1 引言 | 第54-56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3.3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3.4 实验内容 | 第56-59页 |
3.4.1 High-Capacity Endotoxin Removal树脂的处理 | 第56-57页 |
3.4.2 不同离子强度下Tris-醋酸缓冲液的准备 | 第57页 |
3.4.3 pH | 第57页 |
3.4.4 不同浓度类人胶原蛋白的准备 | 第57-58页 |
3.4.5 孵育时间 | 第58页 |
3.4.6 内毒素的检测 | 第58-59页 |
3.4.7 类人胶原蛋白的定量 | 第59页 |
3.4.8 透射电镜分析形态结构 | 第59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9-67页 |
3.5.1 缓冲液和离子强度对内毒素去除的影响 | 第60-63页 |
3.5.2 pH对HLC回收率和内毒素去除的影响 | 第63-64页 |
3.5.3 孵育时间和HLC浓度对内毒素去除的影响 | 第64-65页 |
3.5.4 不同缓冲液对HLC的形态学特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3.5.5 结论 | 第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四章 肝再生磷酸酶-3的特征研究 | 第69-111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4.3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4.4 PRL-3突变体的引物设计和构建 | 第70-75页 |
4.5 PRL-3-wild type和PRL-3突变体表达纯化 | 第75-79页 |
4.6 PRL-3的氧化还原 | 第79-80页 |
4.6.1 PRL-3的还原反应 | 第79页 |
4.6.2 PRL-3的氧化反应 | 第79-80页 |
4.7 PRL-3-wt和突变体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 第80-84页 |
4.7.1 PRL-3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 第80页 |
4.7.2 潜在基质对PRL-3磷酸化激酶试验的测试 | 第80-83页 |
4.7.3 PRL-3磷酸酶实验 | 第83页 |
4.7.4 ATP和Mg2+对PRL-3磷酸化的测试 | 第83-84页 |
4.8 PRL-3-wt磷酸化位点研究 | 第84-86页 |
4.8.1 反向色谱纯化磷酸化的PRL-3肽段 | 第84-85页 |
4.8.2 Ion-trap Mass spectrometry | 第85页 |
4.8.3 用DiFMuP对PRL-3-wt磷酸化的NMR滴定 | 第85-86页 |
4.9 结果与讨论 | 第86-104页 |
4.9.1 PRL-3的氧化还原反应 | 第86-88页 |
4.9.2 PRL-3的磷酸化性质研究 | 第88-98页 |
4.9.2.1 PRL-3磷酸化的转移 | 第88-92页 |
4.9.2.2 核苷酸及核苷酸类似物对PRL-3磷酸化的影响 | 第92-94页 |
4.9.2.3 PRL-3磷酸酶的荧光偏振分析 | 第94-96页 |
4.9.2.4 ATP和Mg~(2+)对PRL-3磷酸化的影响 | 第96-98页 |
4.9.3 PRL-3的磷酸化位点的研究 | 第98-104页 |
4.9.3.1 PRL-3肽段质谱分析 | 第98-102页 |
4.9.3.2 用DiFMuP对PRL-3-wt磷酸化的NMR滴定 | 第102-104页 |
4.10 小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第五章 肝再生磷酸酶-3与周期素M3胱硫醚β-合成酶的结合作用 | 第111-125页 |
5.1 引言 | 第111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111页 |
5.3 实验仪器 | 第111-112页 |
5.4 PRL-3及突变体和GST-CBS表达纯化 | 第112-114页 |
5.4.1 PRL-3及突变体的表达纯化 | 第112页 |
5.4.2 GST-CBS的表达纯化 | 第112-114页 |
5.5 PRL-3及突变体和GST-CBS相互作用性质的研究 | 第114-116页 |
5.5.1 Pull-down实验 | 第114-115页 |
5.5.2 等温滴定量热法(Isothermal calorimetric assay) | 第115-116页 |
5.6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2页 |
5.6.1 Pull-down实验 | 第116-119页 |
5.6.2 等温滴定量热法 | 第119-122页 |
5.7 小结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肝再生磷酸酶-3与CBS复合物晶体结构的研究 | 第125-144页 |
6.1 引言 | 第125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125-126页 |
6.3 实验仪器 | 第126页 |
6.4 PRL-3-C104A与CBS的纯化 | 第126-128页 |
6.4.1 纯化PRL-3-C104A | 第126-127页 |
6.4.2 纯化CBS | 第127-128页 |
6.5 PRL-3-C104A与CBS复合物的制备 | 第128-129页 |
6.5.1 PRL-3-C104A与CBS复合物稳定性实验 | 第128页 |
6.5.2 PRL-3-C104A与CBS复合物的制备 | 第128-129页 |
6.6 PRL-3和CBS复合物的结晶、收集数据和数据处理 | 第129-130页 |
6.6.1 悬滴汽相扩散法晶体生长条件筛选及其优化 | 第129页 |
6.6.2 X射线衍射并收集数据及数据处理 | 第129-130页 |
6.7 结构解析和精修 | 第130页 |
6.8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40页 |
6.8.1 PRL-3-C104A与CBS对域的分离纯化 | 第130-132页 |
6.8.1.1 PRL-3-C104A分离纯化 | 第130-131页 |
6.8.1.2 CBS对域的分离纯化 | 第131-132页 |
6.8.2 PRL-3-C104A与CBS对域复合物的稳定性和均一性鉴定 | 第132页 |
6.8.3 PRL-3-C104A与CBS对域复合物晶体及X-ray衍射结果 | 第132-134页 |
6.8.4 PRL-3-C104A与CBS对域复合物晶体结构解析 | 第134-140页 |
6.9 小结 | 第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4页 |
第七章 类人胶原蛋白与肝再生磷酸酶-3相互关系的研究 | 第144-152页 |
7.1 引言 | 第144页 |
7.2 实验材料 | 第144页 |
7.3 实验器材 | 第144-145页 |
7.4 类人胶原蛋白与肝再生磷酸酶-3相互关系实验 | 第145-147页 |
7.4.1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146-147页 |
7.4.2 伤口愈合实验 | 第147页 |
7.5 结果与讨论 | 第147-150页 |
7.5.1 HLC抑制PRL-3的过表达 | 第147-148页 |
7.5.2 细胞迁移能力 | 第148-150页 |
7.6 小结 | 第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作者简介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