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20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 一、银行间风险传染理论研究 | 第11-13页 | 
| 二、银行间风险传染实证研究 | 第13-17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第17-18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二、研究框架 | 第18页 |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 一、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二、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 一、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 第20-21页 | 
| 二、银行分类与本文银行间定义 | 第21页 | 
| 三、银行间风险传染 | 第21-23页 |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 一、金融脆弱性假说 | 第23页 | 
| 二、银行挤兑理论 | 第23-25页 | 
| 三、资产价格波动理论 | 第25-26页 | 
| 四、风险传染理论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国际经验分析 | 第28-45页 | 
| 第一节 银行危机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 | 第28-31页 | 
| 一、1930年代的银行危机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 第28页 | 
| 二、1980-1990年代的银行危机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较快发展 | 第28-30页 | 
| 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飞速发展 | 第30-31页 | 
| 四、小结 | 第31页 | 
| 第二节 次贷危机期间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国际经验证据 | 第31-41页 | 
| 一、信贷传染经验证据 | 第31-33页 | 
| 二、信贷衍生品渠道传染经验证据 | 第33-36页 | 
| 三、存款者挤兑传染经验证据 | 第36-39页 | 
| 四、同业市场传染经验证据 | 第39-41页 | 
| 第三节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间风险传染的经验总结 | 第41-45页 | 
| 一、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能防范大规模挤兑传染,但不能彻底消除 | 第41-42页 | 
| 二、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的共同风险暴露是引发风险传染的主因 | 第42-43页 | 
| 三、金融业的资产证券化放大了银行间风险传染 | 第43页 | 
| 四、银行间市场是风险传染的关键桥梁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理论分析 | 第45-74页 | 
| 第一节 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 第45-50页 | 
| 一、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设计 | 第45-47页 | 
| 二.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业的影响 | 第47-50页 | 
| 第二节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潜在渠道 | 第50-60页 | 
| 一、内部传染渠道 | 第50-56页 | 
| 二、外部传染渠道 | 第56-60页 | 
| 第三节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70页 | 
| 一、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激励的风险放大与渠道转移效应 | 第60-61页 | 
| 二、银行间网络结构 | 第61页 | 
| 三、贷款业务同质化 | 第61-67页 | 
| 四、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 | 第67-70页 | 
| 第四节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机理与特点 | 第70-74页 | 
| 一、传染机理 | 第70-72页 | 
| 二、传染特点总结 | 第72-74页 | 
| 第四章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74-88页 | 
| 第一节 实证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74-78页 | 
| 一、实证方法比较 | 第74-77页 | 
| 二、实证方法与数据选择 | 第77-78页 | 
| 第二节 实证模型的建立 | 第78-82页 | 
| 一、模型建立及求解 | 第78-80页 | 
| 二、风险传染过程模拟 | 第80-81页 | 
| 三、模型运算 | 第81-82页 | 
| 第三节 矩阵法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及结果 | 第82-86页 | 
| 一、数据收集 | 第82-83页 | 
| 二、双边风险敞口矩阵测算 | 第83-84页 | 
| 三、银行间风险传染模拟分析 | 第84-86页 |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第86-88页 | 
| 第五章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防范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对策建议 | 第88-94页 | 
| 第一节 健全存款保险机制,降低道德风险激励的影响 | 第88-90页 | 
| 一、差别费率的确定 | 第88-89页 | 
| 二、设立独立性较强、协调性较好的的存款保险机构 | 第89页 | 
| 三、建立银行间风险传染预警机制 | 第89-90页 | 
| 第二节 加强银行间风险传染阻断机制,完善事中监管体系 | 第90-92页 | 
| 一、加强银行信息披露 | 第90页 | 
| 二、健全大型银行监管制度 | 第90-91页 | 
| 三、加强银行间风险传染渠道监管 | 第91页 | 
| 四、及时控制小型银行风险资产暴露规模 | 第91-92页 | 
|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 | 第92-94页 | 
| 一、减少银行退出冲击 | 第92页 | 
| 二、完善银行破产法律体系 | 第92-93页 | 
| 三、建立银行破产问责机制 | 第93-9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4-96页 | 
| 附录1 | 第96-98页 | 
| 附录2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4-106页 | 
| 致谢 | 第106-110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