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汉阳陵地下博物苑封闭环境霉菌变化规律的初步探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部分 汉阳陵封闭环境霉菌随时间变化规律第11-4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微生物对文物损伤机理研究第11-13页
            1.2.1 生物腐蚀作用第11-12页
            1.2.2 侵蚀文物的微生物第12页
            1.2.3 微生物对文物损伤机理第12-13页
        1.3 不同微生物对文物的腐蚀作用第13-14页
            1.3.1 细菌第13页
            1.3.2 细菌对石质文物的危害第13页
            1.3.3 真菌第13页
            1.3.4 真菌对文物的危害第13-14页
        1.4 空气微生物学与文物保护第14-15页
        1.5 土壤微生物学与文物保护第15页
        1.6 汉阳陵文物保护第15-19页
            1.6.1 汉阳陵遗址介绍第15-16页
            1.6.2 汉阳陵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第16页
            1.6.3 汉阳陵文物病害与环境关系第16-17页
            1.6.4 汉阳陵地下遗址博物馆设计第17-18页
            1.6.5 遗址区域环境状况第18-19页
        1.7 生物侵蚀研究进展第19-21页
            1.7.1 国外研究进展第19-20页
            1.7.2 国内研究进展第20-21页
        1.8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1.8.1 研究内容第21页
            1.8.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28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1.1 实验样品第22页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22页
            2.1.3 培养基第22-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8页
            2.2.1 样品采集第23-25页
            2.2.2 可培养真菌计数并分离纯化过程第25-26页
            2.2.3 霉菌形态观察第26页
            2.2.4 生长温度范围和生长速率的测定第26页
            2.2.5 菌种鉴定过程第26-27页
            2.2.6 ITS区扩增第27-28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8-40页
        3.1 样品计数结果及随时间变化规律第28-31页
            3.1.1 空气样品计数结果及变化规律第28-29页
            3.1.2 土壤样品计数结果及随时间变化规律第29-30页
            3.1.3 空气与土壤中霉菌浓度变化异同第30-31页
        3.2 样品种类计数结果第31-32页
            3.2.1 空气样品种类第31-32页
            3.2.2 土壤样品种类第32页
            3.2.3 大气与土壤样品中霉菌种类异同第32页
        3.3 霉菌培养特征及形态特征第32-34页
            3.3.1 大气样品中可培养霉菌形态特征第32-33页
            3.3.2 土壤样品中可培养霉菌形态特征第33-34页
        3.4 菌株分类地位第34-36页
            3.4.1 大气样品菌株分类地位第34-35页
            3.4.2 土壤样品菌株分类地位第35页
            3.4.3 大气与土壤样品菌株对比第35-36页
        3.5 优势菌株生长温度的测定第36-37页
        3.6 可培养优势菌株随时间变化规律第37-40页
            3.6.1 大气样品中各优势菌随时间变化规律第37页
            3.6.2 土壤样品中优势菌随时间变化规律第37-39页
            3.6.3 土壤样品与大气样品的差异第39-40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40-42页
        4.1 空气生物学与环境关系第40页
        4.2 土壤霉菌与环境关系第40页
        4.3 汉阳陵霉菌的防治第40页
        4.4 展望第40-42页
第二部分 汉阳陵内外环境群落结构差异第42-57页
    第一章 前言第42-44页
        1.1 宏基因组学第42页
        1.2 高通量测序技术第42页
        1.3 宏基因组学应用于文物保护第42-43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43-44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44-45页
        2.1 实验材料第44页
            2.1.1 样品采集第44页
        2.2 实验方法第44-45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5-55页
        3.1 高通量测序有效序列数据统计第45页
        3.2 优化序列数据统计第45-47页
        3.3 各样本菌群分布图第47-49页
            3.3.1 Phylum水平菌群分布图第47-49页
        3.4 群落结构热图(Heatmap of genus)第49-50页
        3.5 未分类真菌所占比例第50-51页
        3.6 Alpha多样性指数第51-53页
            3.6.1 丰富度指数(richness)第51-52页
            3.6.2 香农指数稀疏分析图第52-53页
        3.7 样本距离heatmap图第53-55页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第55-57页
        4.1 各样本群落分布及群落多样性比较第55页
        4.2 本文不足及展望第55页
        4.3 石质文物微生物病害的预防性保护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的能力及其对烃类污染物降解的研究
下一篇:猪粪堆肥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初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