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1.6.1 研究创新 | 第18-19页 |
1.6.2 研究不足 | 第19页 |
2 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 第19-25页 |
2.1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畴 | 第19-20页 |
2.1.1 农村商业银行 | 第19页 |
2.1.2 公司治理 | 第19页 |
2.1.3 农村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1 现代产权理论 | 第20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2.3 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与公司治理特点 | 第21-25页 |
2.3.1 农村商业银行建立背景与现状 | 第21-23页 |
2.3.2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 第23-24页 |
2.3.3 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第24-25页 |
3 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 第25-32页 |
3.1 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第25-26页 |
3.1.1 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 | 第25页 |
3.1.2 董事会和监事会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 | 第25-26页 |
3.1.3 管理层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 | 第26页 |
3.1.4 农村商业银行组织形式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 | 第26页 |
3.2 公司治理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 | 第26-29页 |
3.2.1 变量选择 | 第26-27页 |
3.2.2 研究假设 | 第27-29页 |
3.3 绩效测度的模型选择 | 第29-32页 |
3.3.1 经营绩效分析方法 | 第29页 |
3.3.2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3.3.3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第30-32页 |
4 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32-48页 |
4.1 样本选择 | 第32-33页 |
4.2 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变量的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4.3 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基于财务指标 | 第34-42页 |
4.3.1 效益性指标分析 | 第34-37页 |
4.3.2 安全性指标分析 | 第37-38页 |
4.3.3 流动性指标分析 | 第38-40页 |
4.3.4 服务三农情况 | 第40-42页 |
4.4 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基于DEA模型 | 第42-45页 |
4.4.1 DEA模型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 第42页 |
4.4.2 样本及投入产出指标的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4.4.3 DEA效率结果总体分析 | 第43页 |
4.4.4 不同组织形式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比较分析 | 第43-45页 |
4.5 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的回归分析——Tobit模型 | 第45-48页 |
4.5.1 回归模型选择 | 第45-46页 |
4.5.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46-48页 |
5 实证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48-5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9-52页 |
5.2.1 改善股权结构,保持合理的股权集中度 | 第49-50页 |
5.2.2 引入战略投资者,提高法人股比例 | 第50页 |
5.2.3 完善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 | 第50页 |
5.2.4 提高管理层持股,构建薪酬激励制度 | 第50-51页 |
5.2.5 根据实际组建不同形式的农商行,发挥支农作用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