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

社会心态视角下的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凝聚力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5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1.2 选题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3 研究述评第13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3-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2 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2章 社会心态和社会凝聚力概述第15-25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15-18页
        2.1.1 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第15-16页
        2.1.2 心态和社会心态第16页
        2.1.3 社会心态和社会凝聚力的关系第16-18页
    2.2 中国社会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和特点第18-22页
        2.2.1 社会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第18-21页
        2.2.2 中国社会凝聚力的特点第21-22页
    2.3 增强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意义第22-25页
        2.3.1 有利于实现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第22-23页
        2.3.2 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3页
        2.3.3 有利于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第23-25页
第3章 社会心态视角下的中国青年社会凝聚力的调查第25-38页
    3.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第25-28页
        3.1.1 研究目的和问卷编制第25页
        3.1.2 抽样基本信息第25-26页
        3.1.3 青年社会心态的现状第26-28页
    3.2 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凝聚力的现状第28-35页
        3.2.1 青年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第29-30页
        3.2.2 青年社会信任感的现状第30-31页
        3.2.3 青年社会归属感的现状第31-32页
        3.2.4 青年公平正义感的现状第32-33页
        3.2.5 青年社会参与度的现状第33-35页
    3.3 当代青年社会心态视角下社会凝聚力问题成因第35-38页
        3.3.1 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冲突导致公平缺失第35-36页
        3.3.2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社会思潮导致认知紊乱第36-37页
        3.3.3 媒体舆论良莠不齐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第37-38页
第4章 中国青年社会凝聚力的提升途径第38-48页
    4.1 提升中国青年社会凝聚力的原则第38-40页
        4.1.1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第38-39页
        4.1.2 以加强执政党党内建设为基础第39页
        4.1.3 以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为依托第39-40页
    4.2 提升中国青年社会凝聚力的理念层面第40-42页
        4.2.1 坚持科学的理论导向,提高社会责任感第40-41页
        4.2.2 树立正确公共价值观,提升社会认同感第41-42页
        4.2.3 加强职业伦理道德建设,增强社会归属感第42页
    4.3 提升中国青年社会凝聚力的关系层面第42-45页
        4.3.1 优化政府公民间关系,提升执政党权威性第42-43页
        4.3.2 完善社会群体间关系,提高青年社会参与度第43-44页
        4.3.3 构建和谐公民间关系,提升青年社会信任感第44-45页
    4.4 提升中国青年社会凝聚力的分配层面第45-48页
        4.4.1 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提倡社会公平正义第45-46页
        4.4.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青年生活质量第46-47页
        4.4.3 共享精神文明成果,提升青年幸福感第47-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53页
附录A第53-5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路径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