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0页 |
(五)论文的相关界定 | 第10-11页 |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概况 | 第11-14页 |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 第11-12页 |
·年7月至1938年 12月为根据地创建初期 | 第11页 |
·年1月至1940年 12月为根据地形成阶段 | 第11页 |
·年1月至1943年 12月为根据地巩固阶段 | 第11-12页 |
·年1月至1945年 8 月为根据地发展并取得胜利阶段 | 第12页 |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地位与作用 | 第12-14页 |
1.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坚持抗战、夺取胜利的重要基地 | 第12页 |
2.山东抗日根据地是联结华北与华中的战略枢纽 | 第12-13页 |
3.山东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支援了友军作战 | 第13页 |
4.山东抗日根据地积聚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 第13-14页 |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民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4-17页 |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民生建设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1.开展民生建设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要求 | 第14页 |
2.开展民生建设是对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 第14-15页 |
3.开展民生建设是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保证 | 第15页 |
4.开展民生建设是稳固抗日根据地的需要 | 第15页 |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民生建设的可能性 | 第15-17页 |
1.党的正确领导与山东地区的优势创设了有利条件 | 第15-16页 |
2.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 第16页 |
3.法令法规的有序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 第16-17页 |
三、山东抗日根据地民生建设的实践路径 | 第17-29页 |
(一)优先发展农业 减轻群众生活负担 | 第17-19页 |
1.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 | 第17-18页 |
2.调整公粮田赋征收,实施合理负担 | 第18页 |
3.兴修水利、协助农产 | 第18-19页 |
4.奖励开荒、改良耕作 | 第19页 |
(二)发展工商业 保障群众生活需要 | 第19-22页 |
1.保护和奖励私营、公私合营工厂 | 第19-20页 |
2.民办公助、扶持群众性工副业生产 | 第20页 |
3.对外管理对内自由、疏通商品流通 | 第20-21页 |
4.稳定货币和物价、严禁高利贷 | 第21-22页 |
(三)推进文教卫生运动 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 第22-25页 |
1.通过公学、庄户学发展普通教育 | 第23页 |
2.开展冬学运动、普及社会教育 | 第23-24页 |
3.借助报刊、书籍和文艺活动开展文化建设 | 第24页 |
4.改善医疗条件、宣传科学卫生知识 | 第24-25页 |
(四)实施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第25-29页 |
1.建立赈灾救济机构,妥善安置灾民难民 | 第25-26页 |
2.实施各类战时优抚、保险、福利政策 | 第26-27页 |
3.移风易俗、倡导社会新风尚 | 第27-29页 |
四、山东抗日根据地民生建设评析与现实思考 | 第29-37页 |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民生建设的成效 | 第29-32页 |
1.群众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 第29-30页 |
2.群众健康状况与精神面貌得以改善 | 第30-31页 |
3.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雏形初步形成 | 第31页 |
4.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 第31-32页 |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民生建设的局限性 | 第32-34页 |
1.民生建设的政策条例制定不够完善 | 第32-33页 |
2.民生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存在偏差 | 第33页 |
3.民生建设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相对狭窄 | 第33-34页 |
4.民生建设的实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 第34页 |
(三)山东抗日根据地民生建设的现实思考 | 第34-37页 |
1.民生建设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前提 | 第34-35页 |
2.民生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逐步推进 | 第35页 |
3.民生建设必须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作用 | 第35-36页 |
4.民生建设必须坚持制度化与法制化 | 第36页 |
5.必须不断提高民生建设的层次与水平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