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2页 |
·研究背景 | 第15-24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生态环境 | 第15-18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8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实践发展 | 第18-24页 |
·文献综述 | 第24-31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涵研究 | 第24页 |
·联盟中的机会主义研究 | 第24-26页 |
·联盟中防机会主义的激励研究 | 第26-29页 |
·政府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支持和激励研究 | 第29-3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2-38页 |
·博弈论 | 第32-34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4-35页 |
·团队生产理论 | 第35-36页 |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 第36-37页 |
·项目管理理论 | 第37-38页 |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及技术路线 | 第38-42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8-39页 |
·研究创新 | 第39-4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第二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激励问题 | 第42-60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特性 | 第42-52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界定 | 第42-45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属性 | 第45-50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成 | 第50-52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的竞争合作关系 | 第52-55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面临多重风险 | 第55-56页 |
·管理风险 | 第55页 |
·技术创新风险 | 第55-56页 |
·机会主义风险 | 第56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激励问题 | 第56-60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防“逆向选择”的激励问题 | 第57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防“道德风险”的激励问题 | 第57-58页 |
·政府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激励问题 | 第58-60页 |
第三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防“逆向选择”激励机制设计 | 第60-70页 |
·问题描述 | 第60-61页 |
·变量设计 | 第61-62页 |
·模型建立及求解 | 第62-63页 |
·模型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63-65页 |
·算例分析 | 第65-69页 |
·总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防“道德风险”激励机制设计 | 第70-108页 |
·问题描述 | 第70页 |
·变量设计 | 第70-72页 |
·模型构建 | 第72-73页 |
·模型分析与讨论 | 第73-76页 |
·成员努力程度的变化趋势 | 第73页 |
·成员效用的变化趋势 | 第73-74页 |
·联盟总福利的变化趋势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页 |
·算例分析 | 第76-106页 |
·成员效用随产出分享比例变化的算例分析 | 第76-78页 |
·联盟总福利随加权因子变化的算例分析 | 第78-81页 |
·联盟总福利随产出分享比例变化的算例分析 | 第81-106页 |
·总结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政府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支持和激励 | 第108-124页 |
·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的重要性 | 第108-111页 |
·战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 | 第108页 |
·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支持 | 第108-110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 | 第110-111页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模式与政府的支持和激励 | 第111-115页 |
·依据联盟构建目的 | 第111-113页 |
·依据技术创新活动主导力量 | 第113-114页 |
·依据联盟成员合作关系 | 第114-115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 | 第115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阶段与政府动态支持和激励机制 | 第115-117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阶段 | 第115-116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阶段 | 第116-117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扩散阶段 | 第117页 |
·案例分析 | 第117-124页 |
·中国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第117-121页 |
·山西省煤与煤层气共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第121-124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 第124-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41-142页 |
承诺书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