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3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概述 | 第13-18页 |
|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内涵 | 第13-15页 |
| ·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 第13-14页 |
| ·《未成年人保护法》 | 第14-15页 |
| ·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历史脉络 | 第15-16页 |
| ·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形成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困境 | 第18-33页 |
| ·家庭保护中监护保护制度的困境 | 第18-21页 |
| ·未成年人家庭虐待的现实分析 | 第18-19页 |
| ·监护保护制度的现状 | 第19-21页 |
| ·学校保护中教师性侵防治法律制度的困境 | 第21-25页 |
| ·教师性侵的现实分析 | 第21-23页 |
| ·教师性侵的法律规制与法律缺陷 | 第23-25页 |
| ·社会保护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制度的困境 | 第25-28页 |
| ·未成年人网络问题的现实分析 | 第25-27页 |
|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现状 | 第27-28页 |
| ·司法保护中收容教养制度的困境 | 第28-33页 |
| ·收容教养的性质 | 第28-29页 |
| ·收容教养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 第四章 外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借鉴 | 第33-37页 |
| ·美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简介 | 第33-35页 |
| ·美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立法状况 | 第33页 |
| ·《预防虐待儿童及处理法案》 | 第33-34页 |
| ·《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案》与《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 | 第34-35页 |
| ·日本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简介 | 第35-37页 |
| ·日本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 第35页 |
| ·《有关处罚儿童性交易、儿童色情等行为及保护儿童等的法律》 | 第35-36页 |
| ·《少年法》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探索 | 第37-50页 |
| ·监护保护制度的完善 | 第37-40页 |
| ·救济法律制度:行政司法救济一体化 | 第37-40页 |
| ·预防法律制度:监护监督与监护支持 | 第40页 |
| ·教师性侵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0-43页 |
| ·教师性侵救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0-41页 |
| ·教师性侵预防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41-43页 |
|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3-46页 |
| ·宏观层面——建立网络监护制度 | 第43-44页 |
| ·微观层面——完善技术性法律制度 | 第44-46页 |
| ·收容教养制度的完善 | 第46-50页 |
| ·明确适用对象 | 第46-47页 |
| ·明确适用条件 | 第47-48页 |
| ·规范适用程序 | 第48页 |
| ·统一教养场所 | 第48页 |
| ·转变教养管理模式 | 第48-50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