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国内外有关虚拟社区的研究 | 第10-11页 |
·社区、虚拟社区的定义 | 第10-11页 |
·李宁虚拟社区的概念 | 第11页 |
·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研究 | 第11页 |
·互动、网络互动的文献研究 | 第11页 |
·品牌认知的文献研究 | 第11-13页 |
·品牌认知的定义 | 第11-12页 |
·品牌认知的构成 | 第12页 |
·品牌认知的测量 | 第12-13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研究调查对象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13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14页 |
4 理论模型与变量设计 | 第14-17页 |
·理论模型的提出 | 第14-15页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15-17页 |
·互动空间对互动效用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 第15页 |
·互动特性对互动效用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 第15-16页 |
·互动方式对互动效用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 第16页 |
·互动内容对互动效用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 第16页 |
·互动机制对互动效用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 第16-17页 |
·互动效用对李宁品牌认知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 | 第17页 |
5 实证研究设计 | 第17-28页 |
·虚拟社区互动的维度及品牌认知的维度设计 | 第17-28页 |
·变量定义与操作性问项选择 | 第18-19页 |
·李宁虚拟社区互动维度和品牌认知测量量表设计 | 第19-21页 |
·问卷形成与分析 | 第21-28页 |
6 实证结果数据分析 | 第28-36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CFA) | 第29页 |
·模型检验 | 第29-32页 |
·违犯估计 | 第29-30页 |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SEM) | 第30-32页 |
·模型拟合 | 第32-33页 |
·李宁虚拟社区的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李宁虚拟社区成员网络互动程度较深 | 第33页 |
·不同类型李宁虚拟社区成员在互动程度上存在差异性 | 第33页 |
·李宁虚拟社区的发展前景较好 | 第33-34页 |
·假设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互动空间、互动内容及互动方式对虚拟社区互动效用具有显著性影响 | 第34-35页 |
·互动特性对李宁虚拟社区互动效用没有显著性影响 | 第35页 |
·互动机制对李宁虚拟社区成员互动效用具有显著性影响 | 第35页 |
·互动效用中其信息获取对品牌认知具有显著性影响 | 第35页 |
·互动效用中娱乐体验对其品牌认知具有显著性影响 | 第35页 |
·互动效用中社会规范对李宁品牌认知具有显著性影响 | 第35-36页 |
·互动效用中爽体验对李宁品牌认知没有显著性影响 | 第36页 |
·互动效用中认同感对李宁品牌认知具有显著性影响 | 第36页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36-37页 |
·研究结论 | 第36-37页 |
·本研究构建的关系模型是可行的 | 第36页 |
·李宁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对互动效用具有影响 | 第36页 |
·品牌认知的内涵 | 第36页 |
·李宁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对其品牌认知具有较大影响 | 第36-37页 |
·建议 | 第37页 |
·着力提升李宁虚拟社区的互动效用 | 第37页 |
·加强对李宁虚拟社区品牌认知的建设 | 第37页 |
8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第37-38页 |
9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10 致谢 | 第42-43页 |
11 附件 | 第43-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