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琵琶独奏曲的音乐形态与创作理念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刘天华及他的音乐思想 | 第10-13页 |
第一节 刘天华简介 | 第10-11页 |
一、刘天华生平 | 第10页 |
二、刘天华的音乐思想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刘天华的琵琶作品及二胡作品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三首琵琶独奏曲的音乐形态分析 | 第13-26页 |
第一节 《歌舞引》 | 第13-17页 |
一、乐曲简介与曲名分析 | 第13-14页 |
二、曲式与结构分析 | 第14-16页 |
三、演奏技法特点分析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改进操》 | 第17-22页 |
一、乐曲简介与曲名分析 | 第17-18页 |
二、曲式与结构分析 | 第18-20页 |
三、演奏技法特点分析 | 第20-22页 |
第三节 《虚籁》 | 第22-26页 |
一、乐曲简介与曲名分析 | 第22-23页 |
二、曲式与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三、演奏技法特点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刘天华琵琶独奏曲的创作理念 | 第26-36页 |
第一节 作品中的“中西融合” | 第26-29页 |
一、中国传统创作手法的运用 | 第27-28页 |
1、移宫犯调手法的运用 | 第27页 |
2、“顶真”“鱼咬尾”“合尾”等创作手法的运用 | 第27-28页 |
二、中国传统创作手法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 | 第28-29页 |
1、多段体曲式结构与调性回归的结合 | 第28-29页 |
2、传统“变奏”手法与西方“再现”手法的结合 | 第29页 |
3、琵琶器乐演奏特点与“和声”的运用相结合 | 第29页 |
第二节 作品中“韵”的借鉴 | 第29-34页 |
一、古琴演奏技法的借鉴 | 第30-31页 |
二、乐曲中琴“韵”的体现 | 第31-34页 |
1、意韵之“静” | 第32页 |
2、意韵之“虚” | 第32-33页 |
3、意韵之“淡” | 第33页 |
4、意韵之“远”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 第34-36页 |
一、强调音乐创作的“民主精神” | 第34页 |
二、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