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硝化作用及其生态意义 | 第13-14页 |
·硝化作用微生物 | 第14-17页 |
·氨氧化细菌 | 第15页 |
·氨氧化古菌 | 第15-17页 |
·影响硝化作用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因素 | 第17-19页 |
·铵态氮浓度以及来源 | 第17-18页 |
·pH | 第18-19页 |
·其他 | 第19页 |
·环境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AOA与AOB丰度和群落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AOA和AOB相对贡献率的研究 | 第20页 |
·氨氧化微生物研究的方法 | 第20-23页 |
·定量PCR | 第21页 |
·高通量测序 | 第21-22页 |
·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绪论 | 第23-25页 |
·研究背景 | 第23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5页 |
·土样采集与处理 | 第25-27页 |
·土壤样品 | 第25页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5页 |
·土壤样品培养 | 第25-27页 |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测定 | 第27-28页 |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 第27页 |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27页 |
·土壤pH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DNA提取 | 第28-29页 |
·土壤DNA提取方法 | 第28页 |
·土壤微生物DNA浓度测定 | 第28-29页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超高速离心、离心后DNA分层以及分层DNA的回收纯化 | 第29-31页 |
·超高速离心样品制备及上机 | 第29页 |
·超高速离心后DNA的分层 | 第29-30页 |
·超高速离心后DNA回收纯化 | 第30页 |
·需要的试剂 | 第30页 |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分子生态学方法 | 第31-34页 |
·普通PCR以及定量PCR | 第31-32页 |
·克隆 | 第32-33页 |
·总微生物量(16SRNA)-Miseq测序 | 第33-34页 |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58页 |
·三种紫色土的硝化作用 | 第35-37页 |
·培养前后土壤pH的变化 | 第35页 |
·三种紫色土培养前后硝态氮含量 | 第35-36页 |
·三种紫色土培养前后铵态氮含量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页 |
·三种紫色土培养前后氨氧化微生物丰度 | 第37-39页 |
·三种紫色土各处理氨氧化细菌丰度 | 第37-38页 |
·三种紫色土各处理氨氧化古菌丰度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页 |
·~(13)C-活性氨氧化微生物DNA标记判定 | 第39-41页 |
·中性紫色土活性氨氧化微生物标记判定 | 第39-41页 |
·中性紫色土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41-46页 |
·中性紫色土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 | 第42-43页 |
·中性紫色土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三种紫色土总细菌群落结构 | 第46-55页 |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PCR扩增 | 第46页 |
·三种紫色土各处理样品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46-49页 |
·三种紫色土各处理群落结构 | 第49-53页 |
·三种紫色土各处理硝化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53-55页 |
·中性紫色土 ~(12)CO_2和 ~(13)CO_2处理总DNA分层样品总微生物分析 | 第55-58页 |
·中性紫色土分层样品Miseq测序结果 | 第55-56页 |
·中性紫色土分层样品Miseq测序氨氧化微生物DNA标记判定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8-59页 |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