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跨越论”思想及其中国实践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9-1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13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1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三、论文的基本思路及创新之处第13-14页
  (一) 基本思路第13-14页
  (二)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4页
 注释第14-15页
第一章 从世界历史视角认识马克思的"跨越论"思想第15-20页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第15-17页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内涵第15-16页
  (二)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第16-17页
 二、马克思"跨越论"思想与世界历史理论之间的关系第17-19页
  (一) 世界历史理论是"跨越论"思想的理论源头第17-18页
  (二) "跨越论"思想并不否定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发展进程第18-19页
 注释第19-20页
第二章 马克思"跨越论"思想解读第20-29页
 一、"跨越论"思想的内涵第20-23页
  (一) 关于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思想解读第20-23页
  (二) 马克思"跨越论"思想的内涵第23页
 二、"跨越论"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3-26页
  (一) 马克思认为跨越的主体包括"制度"和"生产力"两方面内容,并且生产力是不可以跨越的第23-24页
  (二) 马克思认为跨越的阶段不仅包括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跨越,也包括对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的跨越第24-26页
 三、"跨越论"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意义第26-27页
  (一) 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对资本主义采取"扬弃"的态度,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26页
  (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第26-27页
 注释第27-29页
第三章 跨越"制度"峡谷——中国革命对马克思"跨越论"思想的印证第29-35页
 一、探索跨越"制度"峡谷的理论指导思想的曲折之路第29-31页
  (一) 陈独秀和王明的错误理论思想第29-30页
  (二)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30-31页
 二、中国革命伟大实践成功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峡谷第31-33页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第31-32页
  (二) 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迁第32-33页
 注释第33-35页
第四章 努力跨越"生产力"峡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跨越论"思想的实践探索第35-50页
 一、跨越"制度"峡谷后的初期建设第35-38页
  (一) 初期建设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第35-37页
  (二) 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迷失与偏差第37-38页
  (三) 对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后的初期建设的评价第38页
 二、新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对马克思"跨越论"思想的创新性探索第38-47页
  (一) 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39-43页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跨越论"思想的实践探索第43-45页
  (三)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马克思"跨越论"思想的实践探索第45-47页
 注释第47-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4-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新媒体在第29届奥运会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