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激光拼焊板 | 第10-12页 |
| ·激光拼焊板简介 | 第10-11页 |
| ·激光拼焊板技术特点 | 第11页 |
| ·激光拼焊板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 ·轧制差厚板介绍 | 第12-17页 |
| ·轧制差厚板的出现背景 | 第12-14页 |
| ·轧制差厚板的生产工艺 | 第14-16页 |
| ·轧制差厚板的应用 | 第16页 |
| ·轧制差厚板与激光拼焊板的比较 | 第16-17页 |
| ·轧制差厚板弯曲回弹的分析 | 第17-20页 |
| ·弯曲回弹的定义及特点 | 第17-19页 |
| ·弯曲回弹机理 | 第19-20页 |
| ·数值模拟 | 第20-24页 |
| ·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20-22页 |
| ·有限元分析程序说明及其一般步骤 | 第22-23页 |
| ·有限元分析法在弯曲回弹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 ·对国产HC260LA差厚板的热处理方案 | 第26-27页 |
| ·钢板微观组织及成分分析 | 第27-28页 |
| ·金相组织观察实验 | 第27页 |
| ·扫描电镜的观察实验 | 第27-28页 |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28-30页 |
| ·拉伸实验 | 第28-29页 |
| ·硬度测试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国产差厚板HC260LA及热处理后钢板回弹性能分析 | 第30-39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轧制差厚板拉伸过程的力学解析 | 第30-31页 |
| ·热处理后钢板回弹性能分析 | 第31-39页 |
| ·由拉伸试验分析热处理前后钢板的回弹性能 | 第31-33页 |
| ·从维氏硬度值分析热处理前后钢板的回弹性能 | 第33-34页 |
| ·从微观组织分析热处理前后钢板的回弹性能 | 第34-37页 |
| ·热处理后钢板的能谱分析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热处理前后钢板回弹性能分析 | 第39-51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弯曲回弹分析理论介绍及ANSYS弯曲回弹分析步骤 | 第39-41页 |
| ·弯曲成形回弹值的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 ·ANSYS分析弯曲回弹的步骤 | 第40页 |
| ·影响弯曲回弹的数值仿真精度的因素 | 第40-41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凸凹模间隙对差厚板回弹的影响 | 第41页 |
| ·摩擦系数对差厚板回弹的影响 | 第41-42页 |
| ·HC260LA钢板U形件弯曲回弹数值分析 | 第42-45页 |
| ·轧制钢板U型件弯曲回弹问题描述 | 第42-43页 |
| ·冲压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43-44页 |
|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 ·不同热处理方案处理后钢板U形件的回弹模拟 | 第45-50页 |
| ·ANSYS分析不同钢板弯曲回弹载荷施加 | 第45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 ·钢板的成形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变厚度汽车前纵梁成形回弹的数值模拟 | 第51-57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汽车前纵梁成形过程设置 | 第51-55页 |
| ·材料尺寸和属性的定义 | 第51-52页 |
| ·接触定义 | 第52页 |
| ·前纵梁初始板料及成形后网格分部情况 | 第52页 |
| ·加载及约束 | 第52-55页 |
| ·变厚度前纵梁冲压成形的应变分布及弯曲回弹 | 第55-56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