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近代哲学(1840~1918年)论文--康有为(1858~1927年)论文

清末民初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

中文摘要第1-18页
ABSTRACT第18-24页
导论第24-49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24-25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5-44页
 三、论文选题意义第44-46页
 四、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46-49页
第一章 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形成第49-89页
 第一节 康有为今文经学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第49-61页
  一、儒家传统价值指向的转变第49-51页
  二、“礼”的秩序向“力”的秩序的转变第51-53页
  三、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思想历程的转向第53-61页
 第二节 东传科学的发展及其对康有为的影响第61-67页
  一、西学东渐与东传科学的概况第61-64页
  二、康有为接受东传科学的内容第64-67页
 第三节 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形成第67-76页
  一、清代今文经学的肇端第67-70页
  二、今文经学的崛起与东传科学的发展第70-74页
  三、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形成第74-76页
 第四节 康有为“通经致用”为宗的核心思想第76-89页
  一、“通经致用”思想的产生背景第77-79页
  二、“通经致用”思想的理论依据第79-82页
  三、“通经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第82-86页
  四、“通经致用”思想的努力与突破第86-89页
第二章 康有为今文经学的(东传)科学根基第89-114页
 第一节 康有为的进化论思想第89-100页
  一、清末民初西方进化论思想的传播第89-93页
  二、自成体系的康有为进化论理论第93-97页
  三、康有为进化论的特点及归宿第97-100页
 第二节 “星云假说”影响下康有为元气论思想第100-108页
  一、对元气论的发展和继承第100-101页
  二、对无限宇宙论的拓展第101-104页
  三、对西方“星云假说”的继承和发展第104-106页
  四、“以元统天论”思想的形成第106页
  五、对朱熹“理在气先”论的反动第106-108页
 第三节 康有为科学方法论思想第108-114页
  一、东传科学影响下的康有为的实证方法研究第108-110页
  二、康有为实证方法的应用第110页
  三、东传科学影响下的康有为逻辑方法第110-112页
  四、几何推演方法的应用第112-114页
第三章 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上)第114-155页
 第一节 康有为“援西入儒”思想(1880-1894)第115-121页
 第二节 康有为“以西化儒”思想(1894-1902)第121-124页
 第三节 康有为“以西化儒”思想的立场与内容第124-133页
  一、以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注释群经第124-128页
  二、《论语注》——“以西化儒”经典之作第128-133页
 第四节 康有为“以西化儒”思想阶段的科学内容第133-148页
  一、自然科学知识的阐发第133-140页
  二、广开民智,提倡科学教育第140-142页
  三、对科学技术应用的重视第142-144页
  四、发展物质、商业、财经之学第144-148页
 第五节 “实理公法”为宗的科学思想第148-155页
  一、理性思辨与科学的求是思想第148-151页
  二、数学知识在《实理公法全书》中的应用第151-153页
  三、《教学通义》蕴含的科学思想第153-155页
第四章 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下)第155-193页
 第一节 康有为“儒西并尊”思想(1902-1913)第155-165页
  一、“儒西并尊”思想格局的形成第155-160页
  二、“儒西并尊”思想的实证分析第160-165页
 第二节 《大同书》的人类理想第165-171页
  一、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形成背景第165-167页
  二、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儒家色彩乌托邦的建构第167-169页
  三、“几何公理”推演“人类公理”的努力第169-171页
 第三节 《物质救国论》体现的物用科学观第171-177页
  一、康有为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认识第171-173页
  二、通往工业社会之路的发轫第173-177页
 第四节 康有为“以儒化西”思想(1913-1927)第177-181页
 第五节 康有为儒学宗教化的努力第181-193页
  一、以儒学为宗教的开端第181-185页
  二、“援西入儒”、“纳教入儒”的努力第185-188页
  三、康有为儒教思想探微第188-191页
  四、《诸天讲》的旨归第191-193页
第五章 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氏今文经学的局限与当代价值第193-260页
 第一节 主观愿望:援东传科学重构今文经学为理论支撑的改革家第193-205页
  一、作为儒者的康有为第193-197页
  二、东传科学影响下的改革家第197-205页
 第二节 实践践履:对东传科学和今文经学的整合与会通第205-216页
  一、东传科学视阈下康有为建构今文经学的使命第206-208页
  二、援西方自然科学重构今文经学的努力第208-210页
  三、借助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构建今文经学体系第210-211页
  四、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实质第211-216页
 第三节 理论特点:东传科学助推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特质第216-225页
  一、东传科学贯穿今文经学的始终第216-219页
  二、“尊儒”是康有为今文经学的主线第219-222页
  三、对康有为“貌孔心夷”的客观定位第222-225页
 第四节 历史局限:从科学精神的视角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局限性第225-231页
  一、对默顿科学规范之普遍怀疑态度的背离第225-227页
  二、对科学高度尊重事实客观性的违背第227-228页
  三、对科学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原则及创新原则的背弃第228-230页
  四、对追求精确、严谨的科研作风的反动第230-231页
 第五节 客观结果:东传科学作用下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式微第231-240页
  一、康有为今文经学的保守性第231-232页
  二、康有为今文经学淡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第232-236页
  三、传统经学的时代命运第236-240页
 第六节 价值指向:儒学的现代转型与新儒家的滥觞第240-260页
  一、康有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240-241页
  二、东传科学背景下的儒学变革和现代性指向第241-243页
  三、叩响新时代的大门第243-245页
  四、传统思想的现代性转型第245-253页
  五、现代新儒家的肇端第253-260页
结语与展望第260-275页
 一、康有为开启了儒学现代化的肇端第260-262页
 二、今文经学的式微与“求真”、“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第262-264页
 三、以儒学为本的“中西会通”优于以科学为宗的“西学西理”第264-267页
 四、儒学的核心价值对作为工具理性的科学有纠偏之功第267-270页
 五、本论文主要结论第270-272页
 六、论文不足之处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第272-275页
参考文献第275-292页
致谢第292-294页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294-29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96页

论文共2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秦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下一篇:自由与处境--从齐克果到海德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