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输水对梁济运河区地下水情的影响机理及演变趋势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 1 绪论 | 第13-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0页 |
| ·跨流域调水工程基本情况 | 第14-16页 |
|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及其影响 | 第16-19页 |
|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2-32页 |
| ·自然地理 | 第22-29页 |
| ·梁济运河 | 第22页 |
|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 ·水文气象 | 第22-23页 |
| ·工程地质 | 第23-26页 |
| ·水文地质 | 第26-29页 |
| ·工程概况 | 第29-30页 |
| ·水利工程 | 第29页 |
| ·提水泵站 | 第29-30页 |
| ·水文站网 | 第30-31页 |
| ·运行概况 | 第31-32页 |
| 3 影响区地下水位变化分析 | 第32-45页 |
|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 ·未输水期与输水期地下水位对比 | 第33-36页 |
| ·输水期河道沿岸观测井横向对比 | 第36-40页 |
| ·输水期沿岸观测井的纵向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 ·输水期地下水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 ·地下水变幅与埋深关系分析 | 第41-42页 |
| ·地下水变幅与距河道距离关系分析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4 输水对影响区地下水位影响分析 | 第45-54页 |
| ·研究方法分析 | 第45页 |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45-46页 |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46-49页 |
| ·数据变换 | 第47-48页 |
| ·关联分析 | 第48-49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 ·输水前后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 ·输水期对比分析 | 第50-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5 影响区地下水数值模拟与地下水补给评价 | 第54-96页 |
| ·研究方法分析 | 第54-57页 |
| ·地下水流的控制方程 | 第55页 |
| ·地下水流的数值模型及求解方法 | 第55-57页 |
| ·地下水流模型的建立 | 第57-64页 |
| ·模型范围的确定 | 第57页 |
| ·含水层结构的概化 | 第57-58页 |
| ·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8-59页 |
| ·数学模型 | 第59页 |
| ·网格的剖分 | 第59-61页 |
| ·观测井 | 第61-62页 |
| ·源汇项 | 第62-64页 |
| ·水文地质参数 | 第64-66页 |
|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 第64-65页 |
| ·渗透系数 | 第65页 |
| ·给水度 | 第65页 |
| ·灌溉回归系数 | 第65页 |
| ·潜水蒸发系数 | 第65-66页 |
| ·模型建立 | 第66-68页 |
| ·模型优化 | 第68-79页 |
| ·Kriging插值模型 | 第68-70页 |
| ·变差函数的确定 | 第70-75页 |
| ·观测站网优化 | 第75-77页 |
| ·模型优化结果 | 第77-79页 |
| ·数值模拟与成果 | 第79-94页 |
| ·小结 | 第94-96页 |
| 6 影响区地下水位预测 | 第96-102页 |
| ·预测期源汇项的确定 | 第96-98页 |
| ·降水 | 第96页 |
| ·潜水蒸发 | 第96-97页 |
| ·地下水开采量 | 第97页 |
| ·河道参数设定 | 第97-98页 |
| ·地下水水情预测结果 | 第98-101页 |
| ·地下水流场和水位变化 | 第98-100页 |
| ·地下水位年内变化分析 | 第100页 |
| ·补给量分析 | 第100-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2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 ·结论 | 第102-103页 |
| ·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 ·展望 | 第104-105页 |
| 8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 9 附录 | 第116-120页 |
| 10 致谢 | 第120-122页 |
| 1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