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 第12-14页 |
二、维吾尔族“民考汉”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16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民考汉” | 第18页 |
二、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认识 | 第19-20页 |
二、输入理论( The Input Theory) | 第20页 |
三、输出理论(The Output Theory)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 | 第21-22页 |
一、教学有效性标准 | 第21-22页 |
二、新课程背景下“民考汉”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个案研究设计 | 第24-32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24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24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24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第26-30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6-27页 |
二、进入研究现场 | 第27-28页 |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28-29页 |
四、资料的分析 | 第29-30页 |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推广度及伦理道德分析 | 第30-31页 |
一、效度分析 | 第30页 |
二、推广度分析 | 第30页 |
三、伦理道德分析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2-51页 |
第一节 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 第32-34页 |
一、知识与技能 | 第32-33页 |
二、过程与方法 | 第33页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教师教学效果分析 | 第34-49页 |
一、【案例一】精读课(Intensive Reading) | 第34-39页 |
二、【案例二】语法课(Grammar Explanation) | 第39-42页 |
三、【案例三】听说课(Listening and speaking) | 第42-45页 |
四、【案例四】写作课(Writing) | 第45-49页 |
第三节 H班英语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不足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第一节 课堂环境与外界因素 | 第51-52页 |
一、课堂环境 | 第51-52页 |
二、外界因素 | 第52页 |
第二节 学生层面 | 第52-53页 |
一、课前预习 | 第52-53页 |
二、课堂参与 | 第53页 |
三、课后总结 | 第53页 |
第三节 教师层面 | 第53-55页 |
一、课前准备 | 第53-54页 |
二、课堂教学 | 第54页 |
三、课后反思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第56-67页 |
第一节 学校与家长 | 第56-57页 |
一、学校及时普及 | 第56页 |
二、家长适度关注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学生 | 第57-58页 |
一、课前预习 | 第57页 |
二、课堂参与 | 第57页 |
三、课后总结 | 第57-58页 |
第三节 教师 | 第58-66页 |
一、教学目标 | 第58-59页 |
二、教学过程 | 第59-62页 |
三、教学方法 | 第62-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注释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读硕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