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桥墩船撞损伤指标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船桥碰撞事故 | 第10-15页 |
| ·国内船桥碰撞事故 | 第11-14页 |
| ·国外船桥碰撞事故 | 第14-15页 |
| ·桥梁损伤指标在船撞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概述 | 第15-16页 |
| ·我国目前在船撞方面结构损伤指标研究 | 第16-18页 |
| ·国外在船撞领域损伤指标研究 | 第18-19页 |
| ·桥梁损伤指标在其他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 ·车撞领域损伤指标研究 | 第19-21页 |
| ·建筑结构抗震领域损伤指标研究 | 第21页 |
| ·抗风领域损伤指标研究 | 第21-23页 |
| ·各领域损伤指标对比及损伤等级确定 | 第23-24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24-2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内容安排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混凝土桥墩船撞损伤指标研究方法 | 第26-33页 |
| ·试验模型相似理论 | 第26-27页 |
| ·相似原理 | 第26页 |
| ·确定模型相似条件的方法 | 第26-27页 |
| ·桥梁损伤指标 | 第27-30页 |
| ·损伤定义 | 第27页 |
| ·损伤分类情况 | 第27-28页 |
| ·损伤的判别方法 | 第28-30页 |
| ·试验模型采用的损伤判别方法 | 第30页 |
| ·有限元数值分析技术 | 第30-32页 |
| ·建模所用软件 | 第30页 |
| ·MSC.PATRAN程序简介 | 第30-31页 |
| ·FEMB程序简介 | 第31-32页 |
| ·LS-DYNA程序简介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矩形桥墩船撞动力数值模拟 | 第33-57页 |
| ·概述 | 第33页 |
| ·相似理论的应用 | 第33-37页 |
| ·相似参数在矩形桥墩中的确定 | 第35-36页 |
| ·相似参数在船舶中的确定 | 第36-37页 |
|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37-42页 |
| ·钢板的本构模型 | 第37-38页 |
|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38-41页 |
|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41-42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42-44页 |
| ·船舶模型 | 第42-43页 |
| ·桥墩模型 | 第43页 |
| ·边界条件 | 第43-44页 |
| ·接触类型 | 第44页 |
| ·试验工况及仿真结果 | 第44-56页 |
| ·试验工况极其理论说明 | 第44-48页 |
| ·数值仿真结果 | 第48-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矩形墩模型冲击试验方案设计 | 第57-71页 |
| ·概述 | 第57页 |
| ·试验设备及数据采集系统 | 第57-58页 |
| ·冲击试验方案设计 | 第58-67页 |
| ·撞击物设计 | 第58-60页 |
| ·桥墩与承台设计 | 第60-62页 |
| ·单摆装置设计 | 第62-65页 |
| ·局部关键部位说明 | 第65-67页 |
| ·测点布设 | 第67-70页 |
| ·钢筋和混凝土应变片布设 | 第67-68页 |
| ·位移传感器布设 | 第68-69页 |
| ·加速度传感器布设 | 第69-70页 |
| ·碰撞试验工况说明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试验碰撞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71-98页 |
| ·碰撞试验结果 | 第71-89页 |
| ·钢筋和混凝土应变分析说明 | 第71-72页 |
| ·试验撞击点 | 第72-73页 |
| ·工况一试验结果 | 第73-75页 |
| ·工况二试验结果 | 第75-78页 |
| ·工况三试验结果 | 第78-80页 |
| ·工况四试验结果 | 第80-83页 |
| ·工况五试验结果 | 第83-85页 |
| ·试验结果汇总 | 第85-89页 |
|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89-91页 |
| ·工况一(轻微损伤) | 第89页 |
| ·工况二(中等损伤) | 第89-90页 |
| ·工况三(严重损伤) | 第90页 |
| ·工况四(严重损伤) | 第90-91页 |
| ·工况五(倒塌) | 第91页 |
| ·试验数据与仿真计算数据总体比较 | 第91-94页 |
| ·结论汇总 | 第94-95页 |
|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差异分析 | 第95-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 ·结论 | 第98页 |
| ·展望 | 第98-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著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