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一部分 电刺激小脑顶核诱导脑缺血大鼠未知miRNA的鉴定 | 第16-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使用的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 第16页 |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 第16-17页 |
·主要的试剂和试剂盒 | 第17-18页 |
·电刺激小脑顶核 | 第18页 |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线栓模型的制备 | 第18页 |
·深度测序 | 第18-19页 |
·小RNA的注释分类 | 第19页 |
·预测新的miRNA | 第19-20页 |
·Trizol法提取总RNA | 第20页 |
·总RNA的质量检测 | 第20-21页 |
·RT-PCR检测miRNA的表达水平 | 第21-22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22页 |
·结果 | 第22-28页 |
·深度测序结果及其分析 | 第22-26页 |
·候选新的miRNA(PC-3p-3469_406)的生物学特征 | 第26-28页 |
·讨论 | 第28-31页 |
第二部分 rno-miR-676-1在预电刺激小脑顶核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第31-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使用的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 第31页 |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 第31-32页 |
·主要的试剂和试剂盒 | 第32-33页 |
·电刺激小脑顶核 | 第33页 |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线栓模型的制备 | 第33页 |
·神经功能评分 | 第33-34页 |
·脑梗死体积比例测定 | 第34页 |
·侧脑室注射 | 第34-35页 |
·RT-qPCR检测miRNA的表达 | 第35页 |
·miRNA靶基因生物信息学预测 | 第35页 |
·miRNA/靶mRNA相互作用的结构学验证 | 第35-36页 |
·TUNEL染色 | 第36-37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37-38页 |
·结果 | 第38-47页 |
·miR-676-1在电刺激小脑顶核后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表达差异 | 第38页 |
·miR-676-1的生物学功能鉴定 | 第38-42页 |
·miR-676-1的靶基因鉴定 | 第42-47页 |
·讨论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1 候选新的miRNA前体及其回环结构 | 第55-60页 |
附录2 构建的表达载体的测序结果 | 第60-63页 |
附录3 英文缩略词 | 第63-65页 |
综述 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及其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临床应 | 第6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