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三、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环境的综述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6-18页 |
一、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 第16页 |
二、调查内容 | 第16页 |
三、调查方法 | 第16-17页 |
四、质量控制 | 第17页 |
五、统计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18-44页 |
一、涉艾社区组织的基本情况调查 | 第18-22页 |
(一)社区组织成立时间 | 第18页 |
(二)社区组织注册情况 | 第18-19页 |
(三)社区组织自身发展状况 | 第19页 |
(四) 社区组织与相关部门合作情况 | 第19-20页 |
(五)社区组织信息与档案管理 | 第20-21页 |
(六)固定资产和供应品管理 | 第21-22页 |
二、涉艾社区组织人力资源情况调查分析 | 第22-25页 |
(一)社区组织工作人员数量 | 第22页 |
(二) 社区组织工作人员教育背景 | 第22页 |
(三) 工作人员的选择与考核机制 | 第22-23页 |
(四) 机构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 | 第23页 |
(五) 组织对员工提供的能力提升活动 | 第23-24页 |
(六) 组织对外提供的能力建设培训服务 | 第24-25页 |
三、涉艾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8页 |
(一) 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 | 第25-26页 |
(二)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艾滋病知识得分可能影响因素与赋值 | 第26-28页 |
(三)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艾滋病知识得分多重线性回归 | 第28页 |
四、社区组织相关财务情况 | 第28-31页 |
(一)社区组织资金来源及管理情况 | 第28-29页 |
(二)社区组织财务管理相关情况统计 | 第29-30页 |
(三)社区组织财务工作人员情况 | 第30-31页 |
五、社区组织开展的艾滋病防治项目主要情况 | 第31-33页 |
(一)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相关项目情况 | 第31-32页 |
(二)社区组织的项目管理与技术能力 | 第32-33页 |
六、社区组织所开展的艾滋病防治相关服务内容 | 第33-37页 |
(一) 社区组织针对大众人群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情况 | 第33-34页 |
(二) 社区组织针对大众人群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情况 | 第34-35页 |
(三)社区组织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PLWH)关怀与支持情况 | 第35-36页 |
(四)社区组织促进HIV检测服务情况 | 第36-37页 |
(五)组织承担的其他艾滋病相关工作情况 | 第37页 |
七.涉艾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成效评估 | 第37-38页 |
(一)社区组织干预前后三类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率/共用注射针具率对比 | 第37-38页 |
(二)社区组织干预前后三类高危人群艾滋病毒感染率的比较 | 第38页 |
八、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SWOT分析 | 第38-44页 |
(一) 社区组织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 | 第38-41页 |
(二) 艾滋病防治领域社区组织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 | 第41-43页 |
(三) 社区组织发展的SWOT分析结果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第44-53页 |
一、河南省涉艾社区组织注册率低,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 第44-46页 |
(一)涉艾社区组织注册率低 | 第44-45页 |
(二)涉艾社区组织的生存现状及其自身能力建设 | 第45-46页 |
二、涉艾社区组织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专职人员数量少,专业水平偏低 | 第46-47页 |
(一)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现状 | 第46-47页 |
(二)社区组织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偏低 | 第47页 |
三、社区组织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四、社区组织在高危人群干预、病人关怀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不容小觑,特别是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取得显著效果 | 第48-50页 |
(一)社区组织艾防项目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 第48-49页 |
(二)社区组织参与艾防工作情况分析 | 第49-50页 |
(三)社区组织对高危人群干预取得效果显著 | 第50页 |
五、社区组织参与艾防工作过程中即有其自身优势、也面临着多重风险与挑战 | 第50-53页 |
(一)社区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 第51页 |
(二)社区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机遇与挑战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6页 |
一、结论 | 第53页 |
二、建议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