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25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耕地生产潜力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耕地生产潜力研究方法 | 第13-20页 |
·理论计算法(机制法) | 第14-19页 |
·经验公式法 | 第19-20页 |
·高产地块法 | 第20页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第21-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25-37页 |
·自然地理 | 第25-28页 |
·气候特征 | 第27页 |
·水文特征 | 第27-28页 |
·地形地貌 | 第28页 |
·自然资源 | 第28-31页 |
·水资源 | 第28-29页 |
·土地及土壤资源 | 第29页 |
·森林及动植物资源 | 第29-30页 |
·矿产资源 | 第30页 |
·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 | 第30-31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1页 |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 | 第31-37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1-37页 |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0页 |
·土壤修正系数的计算 | 第37页 |
·耕地等级的划分 | 第37-42页 |
·耕地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可实现生产能力)的计算[12] | 第42-44页 |
·耕地提升潜力的计算 | 第44-50页 |
·新郑市各乡镇的现实生产能力 | 第44-46页 |
·新郑市各乡镇耕地单产提升潜力 | 第46-48页 |
·生产潜力指数(D) | 第48-5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0页 |
5 对策与建议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Abstract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