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6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9页 |
·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农村金融 | 第19-20页 |
·农村金融改革 | 第20-21页 |
·研究现状 | 第21-30页 |
·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研究 | 第21-25页 |
·农村金融改革反思与批判研究 | 第25-27页 |
·农村金融改革思路与对策研究 | 第27-29页 |
·农村金融改革评价研究 | 第29-30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30-33页 |
·研究思路 | 第30-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可能性创新及不足 | 第33-36页 |
·可能性创新之处 | 第34页 |
·不足之处 | 第34-36页 |
第2章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思想溯源 | 第36-58页 |
·马克思恩格斯金融思想 | 第36-45页 |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金融思想 | 第36-39页 |
·马克思恩格斯金融信用思想 | 第39-42页 |
·马克思恩格斯高利贷思想 | 第42-45页 |
·列宁金融思想 | 第45-47页 |
·毛泽东金融思想 | 第47-49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思想 | 第49-58页 |
·邓小平金融思想 | 第49-50页 |
·江泽民金融思想 | 第50-52页 |
·胡锦涛金融思想 | 第52-54页 |
·习近平金融思想 | 第54-58页 |
第3章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变迁 | 第58-86页 |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国前的农村金融改革(1921-1949) | 第58-69页 |
·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金融改革 | 第58-62页 |
·抗日战争时期农村金融改革 | 第62-65页 |
·解放战争时期农村金融改革 | 第65-69页 |
·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及改革(1949-1978) | 第69-75页 |
·农村金融骨干框架的形成及改革 | 第69-73页 |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及改革 | 第73-75页 |
·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1978-2002) | 第75-82页 |
·农村正规金融改革 | 第76-79页 |
·农村非正规金融改革 | 第79-82页 |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03-) | 第82-86页 |
·深化农村金融存量改革 | 第82-84页 |
·加快农村金融增量改革 | 第84-86页 |
第4章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实践效果 | 第86-118页 |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 第86-91页 |
·农村金融体系内涵 | 第86-87页 |
·农村金融体系组织形态 | 第87-91页 |
·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 第91-94页 |
·农村金融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 第91-92页 |
·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体系 | 第92-94页 |
·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基本形成 | 第94-102页 |
·正式制度安排下的担保体系 | 第95-99页 |
·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的信用体系 | 第99-101页 |
·中国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构建 | 第101-102页 |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 第102-107页 |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 第103-104页 |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 第104-107页 |
·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 | 第107-113页 |
·农村金融存量“蓄水”政策体系 | 第107-110页 |
·农村金融增量“注水”政策体系 | 第110-113页 |
·农村金融供需格局向高水平均衡递进 | 第113-118页 |
·“量”上的高水平均衡演进 | 第113-114页 |
·“质”上的高水平均衡演进 | 第114-115页 |
·农村金融高水平演进轨迹 | 第115-118页 |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特征、逻辑及经验 | 第118-134页 |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特征 | 第118-126页 |
·以问题为导向倒逼农村金融改革 | 第118-120页 |
·渐进式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 第120-121页 |
·以点带面整体性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 第121-122页 |
·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协同推进 | 第122-124页 |
·机构观与功能观包容共生的改革范式 | 第124-126页 |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逻辑 | 第126-130页 |
·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为价值导向 | 第126-127页 |
·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动力 | 第127-129页 |
·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为主要手段 | 第129-130页 |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经验 | 第130-134页 |
·坚持党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领导 | 第130页 |
·以试点方法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 第130-132页 |
·强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 | 第132-134页 |
第6章 当代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挑战 | 第134-148页 |
·农村金融信贷效率低下 | 第134-136页 |
·农村金融信贷效率低下的表现 | 第135页 |
·农村金融信贷效率低下的成因 | 第135-136页 |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亟待改善 | 第136-139页 |
·体制机制失衡抑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 | 第136-137页 |
·行政力量不当干预破坏农村金融市场秩序 | 第137页 |
·农业弱质性增加潜在系统性风险 | 第137-138页 |
·信用担保体系滞后制约农户信贷可得性 | 第138页 |
·法制环境落后影响农村金融市场治理 | 第138-139页 |
·农村金融改革动力式微 | 第139-142页 |
·农村金融改革动力主体失重 | 第140-141页 |
·农村金融改革动力结构不合理 | 第141-142页 |
·农村金融改革合力效果不显著 | 第142-148页 |
·农村金融改革合力要素分析 | 第143-145页 |
·农村金融改革合力结构失衡 | 第145-148页 |
第7章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 | 第148-170页 |
·根本出路: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 第148-153页 |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第148-150页 |
·强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改革 | 第150-151页 |
·深化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改革 | 第151-153页 |
·基本方向: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 第153-156页 |
·政府角色的转化及定位 | 第154页 |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 第154-156页 |
·关键布局:在金融共生和联结中编织农村金融网 | 第156-159页 |
·优化农村金融机构共生环境 | 第156-157页 |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联结的制度安排 | 第157-159页 |
·突破重点:开放农村金融系统提升农村金融增量 | 第159-164页 |
·农村金融系统开放的基本原理 | 第160-162页 |
·全面开放农村金融系统的思路 | 第162-164页 |
·核心内容: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 第164-170页 |
·中国农村金融生态改进目标 | 第166-167页 |
·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进原则 | 第167-168页 |
·中国农村金融生态改进指标体系构建 | 第168-170页 |
结语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4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84-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