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论 | 第8-12页 |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理念形成的背景 | 第12-23页 |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理念形成的现实依据 | 第12-17页 |
1.我国生态建设的基本国情 | 第12-15页 |
2.二战后发达国家注重生态建设 | 第15-17页 |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理念形成的理论依据 | 第17-23页 |
1.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 第17-18页 |
2.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生态思想 | 第18-19页 |
3.近现代西方学者生态思想理论 | 第19-23页 |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的形成过程 | 第23-29页 |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的初步探索时期(1949-1978) | 第23-25页 |
1.注重山林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后继有林” | 第23-24页 |
2.重视水利建设,“要使江河湖海都对人民有利” | 第24-25页 |
3.控制人.,实行有计划地生育 | 第25页 |
4.倡导勤俭节约 | 第25页 |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的发展时期(1978-2002) | 第25-27页 |
1.提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生态观 | 第26页 |
2.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 第26页 |
3.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提出并确立 | 第26-27页 |
4.提出并完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27页 |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的形成时期(2002- ) | 第27-29页 |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 | 第27页 |
2.坚持科学发展观,倡导“五个统筹” | 第27页 |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27-28页 |
4.提出“五位一体”构想 | 第28页 |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第28-29页 |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的基本内容 | 第29-33页 |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宗旨和目标 | 第29页 |
1.以人为本,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第29页 |
2.以“美丽中国”为目标 | 第29页 |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方式 | 第29-31页 |
1.“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 第29-30页 |
2.生态执政的法制化、科学化 | 第30页 |
3.完善生态执政绩效评判 | 第30-31页 |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具体内容 | 第31-33页 |
1.树立生态执政理念 | 第31页 |
2.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 第31-32页 |
3.变革生产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 第32页 |
4.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 | 第32-33页 |
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的意义 | 第33-35页 |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 第33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33-34页 |
(三)发展意义 | 第34页 |
(四)时代意义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