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引言 | 第9页 |
| ·转录因子 | 第9-11页 |
| ·转录因子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转录因子的分类 | 第10页 |
| ·转录因子活性 | 第10-11页 |
| ·植物bHLH转录因子家族 | 第11-12页 |
| ·bHLH转录因子的结构域 | 第11-12页 |
| ·bHLH蛋白的功能 | 第12页 |
| ·发展趋势 | 第12页 |
|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 2 bHLH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4-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4页 |
| ·植物材料 | 第14页 |
| ·菌种与载体 | 第14页 |
| ·主要试剂 | 第14页 |
| ·溶液配制 | 第14页 |
| ·培养基类 | 第14页 |
| ·试验方法 | 第14-19页 |
| ·香杨cDNA的合成 | 第14-16页 |
| ·香杨基因组DNA提取 | 第16页 |
| ·bHLH基因全长的克隆 | 第16-18页 |
| ·bHLH基因启动子序列获得 | 第18页 |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8-19页 |
| ·结果 | 第19-24页 |
| ·bHLH基因的序列特征分析 | 第19-20页 |
| ·bHLH蛋白的空间结构预测 | 第20-21页 |
| ·香杨bHLH蛋白与其它bHLH类蛋白的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21-22页 |
| ·应用PLACE数据库对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 | 第22-24页 |
| 3 香杨bHLH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24-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 ·菌种与载体 | 第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 ·溶液配制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 ·bHLH基因启动子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24-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bHLH启动子驱动GUS的表达 | 第26-29页 |
| ·讨论 | 第29-30页 |
| ·诱导型启动子的优势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4 bHLH上游表达调控基因研究 | 第31-43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 ·菌株和载体 | 第31页 |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 ·培养基 | 第31-32页 |
| ·溶液配制 | 第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37页 |
| ·构建pHIS2-靶DNA重组报告载体 | 第32-33页 |
| ·pHIS2-靶DNA重组报告载体的3-AT浓度选择 | 第33页 |
| ·香杨cDNA文库构建 | 第33-35页 |
| ·重组报告载体质粒和香杨cDNA文库共转化酵母 | 第35-36页 |
| ·阳性克隆的互作分析 | 第36-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 ·pHIS2-靶DNA重组报告载体的获得 | 第37页 |
| ·高质量香杨cDNA文库的构建 | 第37-38页 |
| ·pHIS2-靶DNA重组报告载体的3-AT浓度选择 | 第38-39页 |
| ·重组报告载体(pHIS2-靶DNA)与文库的互作筛选 | 第39页 |
| ·阳性克隆的互作分析 | 第39-41页 |
| ·讨论 | 第41-42页 |
| ·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意义 | 第41页 |
| ·酵母单杂交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41页 |
| ·可能与bHLH作用的蛋白的研究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5 ABRE元件与上游表达调控基因的互作验证 | 第43-54页 |
|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 ·菌株和载体 | 第43页 |
|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 ·培养基 | 第43-44页 |
| ·溶液配制 | 第44页 |
| ·试验方法 | 第44-48页 |
| ·构建pHIS2-靶DNA重组报告载体 | 第44-45页 |
| ·pHIS2-靶DNA重组报告载体的3-AT浓度选择 | 第45-46页 |
| ·香杨ABRE基因/AD质粒的构建 | 第46页 |
| ·重组报告载体质粒和香杨ABRE基因/AD质粒共转化酵母细胞 | 第46-47页 |
| ·阳性克隆的互作分析 | 第47页 |
| ·阳性克隆的互作确认 | 第47-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 ·pHIS2-靶DNA重组报告载体的获得 | 第48页 |
| ·pHIS2-靶DNA重组报告载体的3-AT浓度选择 | 第48-49页 |
| ·香杨ABRE基因/AD质粒的获得 | 第49页 |
| ·重组报告载体(pHIS2-靶DNA)与ABRE基因的互作验证 | 第49-50页 |
| ·阳性克隆的互作分析 | 第50-52页 |
| ·讨论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 | 第59-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