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湖滨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模式研究--以滇池流域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7页 |
一、高原湖滨地区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 | 第12页 |
二、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问题的研究动态 | 第12-17页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级增长理论 | 第17页 |
二、集约用地理论 | 第17-18页 |
三、农村居民点的演变 | 第18页 |
四、生态位适宜度理论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五、论文组织结构及章节逻辑关系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 第23-32页 |
第一节 滇池流域自然地理条件 | 第23-27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二、地形地貌 | 第24-27页 |
三、河流水域 | 第27页 |
第二节 滇池流域社会经济情况 | 第27-29页 |
一、人口及行政区划 | 第27-28页 |
二、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特征 | 第29-30页 |
一、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现状 | 第29页 |
二、土地利用方式 | 第29-30页 |
三、土地利用的粗放性 | 第30页 |
第四节 滇池流域生态问题 | 第30页 |
第五节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第30-32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二、土地利用数据预处理与空间量化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滇池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32-47页 |
第一节 滇池流域农村居民点总体布局 | 第32-35页 |
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 | 第32页 |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 | 第32-34页 |
三、居民点布局模式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滇池流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35-40页 |
一、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韵律指数 | 第35-38页 |
二、基于KDE的空间聚集度分析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滇池流域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7页 |
一、河流湖泊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 | 第40-44页 |
二、中心城镇对居民点的影响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农村居民点分布适宜度分析 | 第47-66页 |
第一节 滇池流域规划控制分区 | 第48-50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48页 |
二、滇池流域规划控制分区方法 | 第48-49页 |
三、规划控制分区结果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0-66页 |
一、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理论基础 | 第50-52页 |
二、生态位适宜度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52页 |
三、生态位适宜度评价原则 | 第52-53页 |
四、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分类 | 第53-55页 |
五、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5-63页 |
六、农村居民点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七、村庄分级结果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模式研究 | 第66-82页 |
第一节 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划分 | 第66-69页 |
一、滇池流域农村居民点历史演变 | 第66-67页 |
二、滇池流域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 | 第67-69页 |
第二节 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途径 | 第69-72页 |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原则 | 第69-70页 |
二、农村居民点分类布局优化模式 | 第70-72页 |
第三节 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布局方案拟定 | 第72-82页 |
一、“积极拓展型”村庄的布局优化方案 | 第72-77页 |
二、“控制发展型”村庄布局优化方案 | 第77-80页 |
三、“政策保留型”村庄的布局方案 | 第80页 |
四、“整治拆迁型”村庄布局优化方案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83页 |
第三节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