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竹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 第13-14页 |
·竹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竹纤维改性 | 第15-17页 |
·热处理 | 第15页 |
·放电处理 | 第15页 |
·蒸汽爆破法处理 | 第15-16页 |
·其他物理方法 | 第16页 |
·碱处理 | 第16页 |
·酯化处理 | 第16-17页 |
·表面接枝 | 第17页 |
·塑料基体的改性 | 第17-18页 |
·化学改性 | 第17-18页 |
·力化学改性 | 第18页 |
·光化学改性 | 第18页 |
·辐射改性 | 第18页 |
·添加界面改性剂 | 第18-19页 |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改性纤维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原理 | 第19-21页 |
·电子活化再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GETATRP)的原理 | 第21-22页 |
·构成 ATRP 的要素 | 第22-23页 |
·单体 | 第22页 |
·引发剂 | 第22页 |
·催化体系 | 第22-23页 |
·反应溶剂 | 第23页 |
·AGETATPR 反应的要素 | 第23页 |
·国内外 ATRP 改性纤维的研究进程 | 第23-25页 |
·论文课题提出的内容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实验所用的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7-28页 |
·主要的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8页 |
·实验的主要内容 | 第28-33页 |
·竹浆纤维的制备 | 第28-29页 |
·大分子引发剂的制备 | 第29页 |
·竹浆纤维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改性 | 第29-31页 |
·竹浆纤维 ATRP 法接枝改性 | 第29-30页 |
·竹浆纤维 AGETATRP 法接枝改性 | 第30-31页 |
·竹浆纤维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改性 | 第31-32页 |
·竹浆纤维 ATRP 法接枝改性 | 第31页 |
·竹浆纤维 AGETATRP 法接枝改性 | 第31-32页 |
·竹浆纤维的异戊二烯接枝改性 | 第32-33页 |
·竹浆纤维 ATRP 法接枝改性 | 第32页 |
·竹浆纤维 AGETATRP 法接枝改性 | 第32-33页 |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33-35页 |
·打浆 | 第33页 |
·浆料水分的测定 | 第33页 |
·打浆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接枝率的测定 | 第34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4页 |
·X 射线能谱(EDS)分析 | 第34页 |
·热重(TG)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56页 |
·竹浆纤维含水量的测定 | 第35页 |
·大分子引发剂制备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35-40页 |
·不同打浆度下大分子引发剂的制备 | 第35-36页 |
·不同反应时间大分子引发剂的制备 | 第36-37页 |
·不同温度下大分子引发剂的制备 | 第37页 |
·大分子引发剂有效活性点量的确定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竹浆纤维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制备的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ATRP 与 AGETATRP 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竹浆纤维接枝前后各组分的热稳定性 | 第41-42页 |
·单体用量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42-43页 |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43-44页 |
·反应时间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44页 |
·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竹浆纤维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制备的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ATRP 与 AGETATRP 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单体含量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47-48页 |
·催化剂含量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48-49页 |
·反应时间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49-50页 |
·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竹浆纤维接枝异戊二烯制备的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ATRP 与 AGETATRP 接枝异戊二烯的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单体含量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52-53页 |
·催化剂含量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53-54页 |
·反应时间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54-55页 |
·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6页 |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