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8-18页 |
·海南粗榧简介 | 第8页 |
·海南粗榧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8-9页 |
·植物内生菌及其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植物内生菌简介 | 第9页 |
·植物内生菌与宿主的关系 | 第9-10页 |
·植物内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 第14页 |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MTT比色法在抗肿瘤活性筛选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MTT比色法的起源与原理 | 第16页 |
·MTT比色法在筛选抗肿瘤活性菌株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8-24页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18-20页 |
·植物材料 | 第18页 |
·肿瘤细胞 | 第1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8-20页 |
·培养基 | 第20页 |
·内生真菌分离培养基 | 第20页 |
·内生真菌发酵培养基 | 第20页 |
·肿瘤细胞培养基 | 第20页 |
·方法 | 第20-24页 |
·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0页 |
·内生真菌的纯化与保藏 | 第20-21页 |
·肿瘤细胞筛选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初筛 | 第22页 |
·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复筛 | 第22页 |
·活性菌株代谢产物研究 | 第22-23页 |
·活性菌株的形态鉴定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5页 |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4-25页 |
·最佳细胞铺板浓度的确定 | 第25-27页 |
·K562细胞的最佳铺板浓度 | 第25页 |
·NB4细胞的最佳铺板浓度 | 第25-26页 |
·HL-60细胞的最佳铺板浓度 | 第26页 |
·HepG-2细胞的最佳铺板浓度 | 第26-27页 |
·LoVo细胞的最佳铺板浓度 | 第27页 |
·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初筛 | 第27-28页 |
·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复筛 | 第28-34页 |
·菌株ZWY1021对五种细胞的抑制率 | 第29页 |
·菌株JFL2014对五种细胞的抑制率 | 第29-30页 |
·菌株JFL3007a对五种细胞的抑制率 | 第30页 |
·菌株BWL6007对五种细胞的抑制率 | 第30-31页 |
·菌株BWL6026对五种细胞的抑制率 | 第31页 |
·菌株BWL6045对五种细胞的抑制率 | 第31-32页 |
·菌株BWL6075对五种细胞的抑制率 | 第32页 |
·菌株BWL6091对五种细胞的抑制率 | 第32-33页 |
·菌株BWL6127对五种细胞的抑制率 | 第33页 |
·高活性菌株的IC_(50)值 | 第33-34页 |
·活性菌株代谢产物研究 | 第34-44页 |
·菌株JFL3007a的代谢产物分析 | 第34-39页 |
·菌株BWL6045的代谢产物分析 | 第39-44页 |
·活性菌株JFL3007a和BWL6045的初步鉴定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8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45-46页 |
·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46-47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46页 |
·抗肿瘤筛选模型的选择 | 第46页 |
·测试细胞株的选择 | 第46页 |
·活性部位的选择 | 第46-47页 |
·活性菌株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47页 |
·活性菌株JFL3007a和BWL6045的初步鉴定 | 第47-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缩略词表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