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前言 | 第14-17页 |
| 一、牛 II 型胶原诱导恒河猴关节炎的研究 | 第17-31页 |
| 1 引言 | 第17页 |
| 2 材料 | 第17-19页 |
| ·动物 | 第17-18页 |
| ·试剂 | 第18页 |
| ·试剂一 | 第18页 |
| ·试剂二 | 第18页 |
| ·试剂三 | 第18页 |
| ·ELISA 试剂盒 | 第18页 |
| ·其他材料 | 第18-19页 |
| ·仪器 | 第19页 |
| 3 方法 | 第19-22页 |
| ·悬浊液准备与动物免疫 | 第19页 |
| ·免疫后的临床评分 | 第19-20页 |
| ·血液学与血清生化测定 | 第20页 |
| ·关节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20页 |
| ·血清抗牛 II 型胶原 IgG 测定 | 第20-22页 |
| 4 结果 | 第22-29页 |
| ·免疫后体重与临床相关性评分分析 | 第22-25页 |
| ·血生化指标分析 | 第25-26页 |
| ·病理学检查结果 | 第26-27页 |
| ·X 线照片诊断 | 第27-28页 |
| ·抗牛 II 型胶原 IgG 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 5 讨论 | 第29-31页 |
| 二、西乐葆、益赛普对 CIA 恒河猴模型临床特征改变的试验研究 | 第31-48页 |
| 1 引言 | 第31-32页 |
| 2 材料 | 第32-33页 |
| ·动物 | 第32页 |
| ·药物 | 第32页 |
| ·其他试剂 | 第32-33页 |
| ·仪器 | 第33页 |
| 3 方法 | 第33-37页 |
| ·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 ·制备和免疫方法 | 第33页 |
| ·致炎后的动物入选标准 | 第33-34页 |
| ·给药方案 | 第34页 |
| ·各种指标的检查与频率 | 第34-36页 |
| ·临床症状的观察 | 第34页 |
| ·注射部位的观察 | 第34-35页 |
| ·体重测定 | 第35页 |
| ·摄食量测定 | 第35页 |
| ·四肢关节检查 | 第35页 |
| ·X 线照片诊断 | 第35-36页 |
| ·细胞因子试验 | 第36-37页 |
| ·血清 TNF-α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 ·血清 IFN-γ含量测定 | 第37页 |
|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 4 结果 | 第37-47页 |
| ·体重与临床评分相关性分析 | 第37-40页 |
| ·与炎症相关的血液学指标分析 | 第40-42页 |
| ·CRP 水平变化 | 第42-43页 |
| ·ALB 与 HGB 水平的变化 | 第43-44页 |
| ·X 线平片诊断结果 | 第44-45页 |
| ·西乐葆、益赛普对 IFN-γ、 TNF-α和抗牛 II 型胶原 IgG 的影响 | 第45-47页 |
| 5 讨论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试验创新性 | 第49-50页 |
| 附录:实验原始数据列表 | 第50-51页 |
| 附图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6-57页 |
| 综述 | 第57-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