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互联网领域中人权的协调保障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导论第14-61页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第14-21页
  一、研究问题第14-18页
  二、研究意义第18-21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第21-38页
  一、关于治理网络色情信息的研究第21-24页
  二、关于治理网络暴力言论的研究第24-28页
  三、关于治理网络失序政治参与的研究第28-31页
  四、关于围绕“网络自由”的国际人权争论的研究第31-35页
  五、总结第35-38页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创新点第38-43页
  一、研究框架第38-41页
  二、创新点第41-43页
 第四节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第43-61页
  一、基本概念第43-50页
  二、理论基础第50-61页
第一章 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人权问题第61-84页
 第一节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第61-64页
  一、网民身份的匿名性第62页
  二、网络信息的交互性第62-63页
  三、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第63页
  四、网络信息传播的廉价性第63页
  五、传播范围的全球性第63-64页
  六、传播形式的丰富性第64页
 第二节 互联网对人权保障的双重影响第64-73页
  一、互联网对人权保障的促进作用第65-68页
  二、互联网对人权和公共利益的威胁第68-73页
 第三节 互联网治理面临的人权困境第73-84页
  一、发挥互联网促进保障人权作用的治理要求第74-76页
  二、限制互联网威胁人权和公共利益的治理要求第76-80页
  三、互联网治理过程中的人权冲突第80-84页
第二章 互联网领域人权冲突的类型区分第84-111页
 第一节 标准型冲突:有关互联网的各项人权标准之间的潜在冲突第84-91页
  一、《世界人权宣言》中潜在的权利冲突第84-86页
  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潜在的权利冲突第86-88页
  三、《儿童权利公约》中潜在的权利冲突第88-89页
  四、《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中潜在的权利冲突第89-91页
 第二节 政策型冲突:网络治理政策引起的人权冲突第91-103页
  一、网络色情信息治理政策引起的人权冲突第91-95页
  二、网络暴力治理政策引起的人权冲突第95-99页
  三、网络失序政治参与治理政策引起的人权冲突第99-103页
 第三节 手段型冲突:网络治理技术手段引起的人权冲突第103-111页
  一、网络色情信息治理手段引起的人权冲突第103-106页
  二、网络暴力治理手段引起的人权冲突第106-108页
  三、网络失序政治参与治理手段引起的人权冲突第108-111页
第三章 主体间性人权观指导解决标准型冲突的优势及原则第111-144页
 第一节 主体间性人权观指导解决人权与公共利益间冲突的优势第111-124页
  一、主体价值视角与客观利益视角指导解决人权与公共利益间冲突的局限第111-114页
  二、视角转变:通过建构主义的主体间视角解读人权与公共利益间关系第114-123页
  三、突破局限:主体间性人权观对指导解决人权与公共利益间冲突的启发第123-124页
 第二节 主体间性人权观指导解决人权间冲突的优势第124-135页
  一、人权之间冲突的四种传统解决方式及其局限第125-132页
  二、从主体间视角分析和解决人权间冲突的优势第132-135页
 第三节 主体间性人权观的具体化:解决网络人权冲突的基本原则第135-144页
  一、语境原则第135-138页
  二、最大接受度原则第138-140页
  三、程序规范原则第140-142页
  四、调整改进原则第142-144页
第四章 解决互联网人权冲突的政策实践第144-180页
 第一节 解决网络色情信息治理过程中人权冲突的典型政策第144-152页
  一、放任政策第144-147页
  二、区别治理网络儿童情色与一般网络情色的政策第147-150页
  三、全面禁止网络色情信息政策第150-152页
 第二节 解决网络暴力治理过程中人权冲突的典型政策第152-161页
  一、刑法惩罚“网络仇恨”政策第153-155页
  二、刑法禁止诽谤政策第155-157页
  三、针对互联网服务商责任的“避风港”政策第157-159页
  四、强制推行实名制政策第159-161页
 第三节 解决网络失序政治参与治理过程中人权冲突的典型政策第161-171页
  一、缺乏正式规制政策的应急处理第161-163页
  二、法律严格管制第163-166页
  三、许可证政策第166-167页
  四、屏蔽与过滤政策第167-171页
 第四节 趋势、条件与问题:解决网络人权冲突的政策选择经验第171-180页
  一、解决网络人权冲突政策的发展趋势第171-173页
  二、解决网络人权冲突特殊政策的适用条件第173-177页
  三、解决网络人权冲突政策存在的问题第177-180页
第五章 解决互联网人权冲突的技术手段第180-205页
 第一节 网络色情信息治理的典型手段第180-185页
  一、通过“国家热线机制”实施色情信息过滤第180-182页
  二、社会自治与企业自律第182-185页
 第二节 网络暴力治理的典型手段第185-190页
  一、实名制下的信息保护与技术支撑第185-186页
  二、信息过滤制度下的精确性不足与“翻墙”第186-187页
  三、社会自治与企业自律第187-189页
  四、提高抵制网络暴力的社会共识第189-190页
 第三节 网络失序政治参与治理的典型手段第190-198页
  一、互联网服务商实施“代理审查”第190-194页
  二、雇佣网络写手开展“网络文字战争”第194-196页
  三、内容过滤与屏蔽的技术限制第196-198页
 第四节 方式、条件与问题:解决互联网人权冲突的技术手段选择经验第198-205页
  一、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网络人权冲突的主要方式第198-200页
  二、通过特定技术手段解决网络人权冲突的条件第200-202页
  三、防范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人权冲突的潜在问题第202-205页
第六章 中国网络人权协调保障的原则、政策与手段第205-250页
 第一节 网络色情治理过程中人权协调保障的原则、政策与手段第205-219页
  一、合理认识色情信息:分析网络色情信息治理的指导原则第205-208页
  二、解决色情信息治理过程中人权冲突的政策分析第208-213页
  三、解决色情信息治理过程中人权冲突的手段分析第213-219页
 第二节 网络暴力治理过程中人权协调保障的原则、政策与手段第219-237页
  一、“区分权利要求的核心与边缘”:分析网络暴力治理的指导原则第219-222页
  二、解决网络暴力治理过程中人权冲突的政策分析第222-233页
  三、解决网络暴力治理过程中人权冲突的手段分析第233-237页
 第三节 网络失序政治参与治理过程中人权协调保障的原则、政策与手段第237-250页
  一、“维稳”与“维权”:分析网络失序政治参与治理的指导原则第238-241页
  二、解决网络失序政治参与治理过程中人权冲突的政策分析第241-246页
  三、解决网络失序政治参与治理过程中人权冲突的手段分析第246-250页
结论第250-264页
参考文献第264-275页
致谢第275-276页
个人简介第276页

论文共2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糊信息流的逻辑研究
下一篇:法学教师群体之角色冲突研究--以天津市法学本科教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