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真菌毒素简介 | 第11-12页 |
·黄曲霉毒素 | 第11页 |
·赭曲霉毒素 | 第11页 |
·玉米赤霉烯酮 | 第11页 |
·伏马毒素 | 第11-12页 |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 第12页 |
·展青霉毒素 | 第12页 |
·桔霉素简介 | 第12-13页 |
·基本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毒性作用及其限量标准 | 第13页 |
·桔霉素常用的检测方法 | 第13-15页 |
·比色法 | 第13页 |
·薄层色谱分析法(TLC) | 第13-14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4页 |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 | 第14-15页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 第15页 |
·酶联免疫方法(ELISA) | 第15页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 第15页 |
·固相萃取法(SPE) | 第15-17页 |
·固相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固相萃取技术的优势 | 第16页 |
·固相萃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分子印迹技术 | 第17-21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形成机理与制备过程 | 第17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优势 | 第17-18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18页 |
·分子印迹聚合方法 | 第18-19页 |
·分子印迹溶胶-凝胶技术 | 第19页 |
·表面分子印迹溶胶-凝胶技术 | 第19-20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 第20-21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2-25页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2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主要溶剂的配制 | 第23-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KCB酸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及非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25-26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实验 | 第26-27页 |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27-29页 |
·比较MIPs-SPE、NIPs-SPE和C_(18)-SPE对桔霉素的富集效果 | 第29页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60页 |
·桔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31-38页 |
·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的选择与配比优化 | 第31-34页 |
·催化剂的选择 | 第34-35页 |
·硅球的用量 | 第35-36页 |
·模板分子的去除 | 第36-38页 |
·聚合物性能表征 | 第38-48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特征分析 | 第39-40页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KCB酸条件的确定 | 第40页 |
·KCB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41页 |
·印迹聚合物对桔霉素的平衡结合实验 | 第41-42页 |
·SCATCHARD方程分析 | 第42-44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桔霉素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4-45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桔霉素的吸附竞争性实验 | 第45-48页 |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研究 | 第48-56页 |
·桔霉素的标准色谱图 | 第48-49页 |
·桔霉素及其功能类似物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9-51页 |
·上样溶液的优化 | 第51-52页 |
·上样流速的优化 | 第52-53页 |
·洗脱溶剂的优化 | 第53-54页 |
·洗脱溶剂体积的优化 | 第54-55页 |
·MIP-SPE、NIP-SPE和C18-SPE对桔霉素的富集效果比较 | 第55-56页 |
·MIP-SPE方法的特征量分析 | 第56页 |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56-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5 展望 | 第61-62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8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