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城市住区沿街边界初探--以南京主城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研究目的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0-14页
     ·国外有关边界理论综述第11-12页
     ·国内住区边界理论综述第12-14页
   ·相关概念及解析第14-19页
     ·“城市住区”的概念及阐述第14-15页
     ·“边界”的概念第15-16页
     ·“住区边界”的释义第16页
     ·“沿街”的含义第16-17页
     ·“南京主城”的范围第17-19页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0页
     ·研究内容第19页
     ·研究方法第19-20页
   ·研究的整体框架第20页
   ·小结第20-21页
第2章 中国城市住区沿街边界的演进与现状第21-29页
   ·中国城市住区沿街边界的历史演进第21-26页
     ·原始社会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住区沿街边界第21-23页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住区的沿街边界第23-26页
   ·南京不同建成年代住区沿街边界现状初步调研第26-27页
   ·城市住区沿街边界产生问题提出第27-28页
     ·车辆占用人行道影响人们日常出行第27-28页
     ·住区沿街边界功能混杂造成相互干扰第28页
     ·缺乏人性化设计与隔绝森严的内外边缘界限第28页
   ·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城市住区的沿街边界特征分析第29-41页
   ·城市住区沿街边界的作用第29-33页
     ·保证居住合理的私密与开放第29-30页
     ·促进住区居民的日常交流第30-31页
     ·成为城市景观的组成一部分第31-32页
     ·城市交通与住区交通良好转换地带第32-33页
   ·城市住区的沿街边界常见界定元素第33-36页
     ·住区围墙第33-35页
     ·住宅底商第35-36页
     ·结合广场绿地的住区入口与转角第36页
   ·影响城市沿街住区边界的因素分析第36-40页
     ·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影响住区沿街边界第36-38页
     ·不同住区类型影响住区沿街边界第38页
     ·退让道路红线影响住区沿街边界第38-40页
   ·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南京主城住区沿街边界特征调研分析第41-71页
   ·南京主城住区沿街边界调研概述第41-43页
     ·调查时间第41页
     ·调查范围与对象第41-42页
     ·调查内容第42页
     ·调查方法第42-43页
   ·南京主城自然、人文特征对住区边界沿街边界的影响第43-47页
     ·南京地理气候特征第43-44页
     ·南京地理气候条件对住区沿街边界的影响第44页
     ·南京人文特征第44-46页
     ·南京人文特征对住区沿街边界的影响第46-47页
   ·南京主城范围内住区沿街边界的类型第47-62页
     ·按住区的建成时间分第47-51页
     ·按住区沿街边界的开放程度分第51-62页
   ·南京住区沿街边界的界定元素现状第62-65页
     ·住区围墙第62-63页
     ·住宅底商第63-64页
     ·结合广场绿地的住区入口与转角第64-65页
   ·2007 年建成底商沿街边界典型实例调研分析第65-70页
     ·住区沿街边界现状分析第65-66页
     ·住区沿街边界界定元素分析第66页
     ·住区沿街边界积极与消极性分析第66-67页
     ·住区沿街边界环境质量评价第67-70页
   ·小结第70-71页
第5章 城市住区沿街边界优化策略第71-83页
   ·城市住区的沿街边界优化原则第71-74页
     ·安全性第71-72页
     ·功能性第72-73页
     ·休闲性第73-74页
   ·城市住区的沿街边界常用优化手法第74-80页
     ·住区围墙的优化手法第74-76页
     ·住宅底商的优化手法第76-78页
     ·结合入口与转角的广场绿地的优化手法第78-80页
   ·城市住区沿街边界趋势第80-82页
     ·融合城市街巷的住区沿街边界趋势第80-81页
     ·结合城市绿化的住区沿街边界趋势第81页
     ·开放步行街与广场的住区沿街边界趋势第81-82页
   ·小结第82-8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结论第83页
   ·创新点第83-84页
   ·展望与后续研究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图表目录第89-93页
附录Ⅰ 调查问卷第93-95页
附录Ⅱ 调查随笔第95-99页
读书期间学习成果第99-100页
致谢(后记)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京华山饭店建筑形态设计研究
下一篇:小学教学空间色彩环境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