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9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5-17页 |
·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迫切性 | 第15页 |
·长沙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色性 | 第15-16页 |
·长沙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现实性 | 第16-17页 |
·研究的概念与范畴 | 第17-21页 |
·城市形态学的概念与内涵 | 第17-18页 |
·城市空间形态营造的概念 | 第18-19页 |
·论文研究的空间与时间范畴的界定 | 第19-21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21页 |
·国内、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1-32页 |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 第21-27页 |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综述 | 第27-31页 |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关于长沙城市研究的现状与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32-35页 |
·关于长沙城市形态研究的现状 | 第32-34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34-35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理论框架 | 第35-39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35-36页 |
·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结构 | 第36-39页 |
第二章 长沙的城市发展概况 | 第39-49页 |
·长沙城市自然形态概况 | 第39-42页 |
·自然条件 | 第39-40页 |
·气候与物产 | 第40-41页 |
·地理区位与交通 | 第41-42页 |
·长沙城市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42-44页 |
·长沙城名由来 | 第42-43页 |
·楚人入湘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43页 |
·长沙城邑的形成 | 第43-44页 |
·长沙的建置沿革 | 第44-49页 |
·封建王朝时期 | 第44-47页 |
·近代中华民国时期 | 第47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 | 第47-49页 |
第三章 1889年以前长沙古城的城市空间形态营造研究 | 第49-79页 |
·古代长沙城市发展历史背景 | 第49-56页 |
·长沙古城的萌兴时期——从远古到秦汉 | 第49-51页 |
·长沙古城的停滞时期——从三国至隋唐 | 第51-52页 |
·长沙古城的兴盛时期——五代至清 | 第52-56页 |
·古代长沙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营造研究 | 第56-64页 |
·长沙古城选址思想 | 第56-58页 |
·长沙古城的营建模式 | 第58-63页 |
·清代长沙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 | 第63-64页 |
·古代长沙城市空间形态营造之要素分析 | 第64-77页 |
·长沙古城的城市空间格局 | 第64-65页 |
·面 | 第65-67页 |
·线 | 第67-69页 |
·点 | 第69-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第四章 1889-1919年长沙的城市空间形态营造研究 | 第79-103页 |
·长沙城市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 | 第79-85页 |
·甲午战争前后的长沙——从铁门之城到维新变法 | 第79-80页 |
·长沙开埠历程 | 第80-81页 |
·长沙开埠的特点:被动中的主动 | 第81-83页 |
·开埠后长沙区域经济地位的确立和"抢米风潮" | 第83-85页 |
·1889-1919年长沙城市空间形态的营造特征 | 第85-94页 |
·开埠前长沙城市的近代化启动 | 第85-86页 |
·长沙开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86-89页 |
·长沙近代建筑业的发展 | 第89-92页 |
·近代城市建设管理的变革 | 第92-94页 |
·1889-1919年长沙城市空间形态营造之要素分析 | 第94-102页 |
·城市空间格局 | 第94-95页 |
·面 | 第95-96页 |
·线 | 第96-97页 |
·点 | 第97-102页 |
结语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1919-1949年长沙的城市空间形态营造研究 | 第103-129页 |
·1919-1949 年长沙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103-107页 |
·长沙建市:近代长沙城市发展的高潮期 | 第103-104页 |
·文夕大火:近代长沙城市发展的严重受挫 | 第104-106页 |
·抗战胜利后长沙城市的恢复整合期 | 第106-107页 |
·1919-1949年长沙城市空间形态的营造特征 | 第107-114页 |
·长沙古城墙的拆除 | 第107-108页 |
·长沙近代城市建设体系的完善 | 第108-109页 |
·近代营造业的发展成熟 | 第109-111页 |
·近代长沙的城市规划 | 第111-114页 |
·1919-1949年长沙城市空间形态营造之构成要素分析 | 第114-127页 |
·城市空间格局 | 第114-116页 |
·面 | 第116-119页 |
·线 | 第119-122页 |
·点 | 第122-127页 |
结语 | 第127-129页 |
第六章 1949-1979年长沙的城市空间形态营造研究 | 第129-146页 |
·1949-1979年长沙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129-130页 |
·民主改革和经济恢复 | 第129页 |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 | 第129-130页 |
·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 | 第130页 |
·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 | 第130页 |
·1949-1979年长沙城市空间形态营造特征研究 | 第130-136页 |
·建国后多次编制的城市规划 | 第130-131页 |
·五十年代城市空间形态的整合 | 第131-134页 |
·六七十年代城市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 第134-136页 |
·1949-1979年长沙城市空间形态营造之构成要素分析 | 第136-144页 |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36-137页 |
·面 | 第137-140页 |
·线 | 第140-142页 |
·点 | 第142-144页 |
结语 | 第144-146页 |
第七章 1979-2009年长沙的城市空间形态营造研究 | 第146-176页 |
·1979-2009年长沙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146-150页 |
·改革开放十年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城市建设基础 | 第146-148页 |
·九十年代长沙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 第148页 |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对长沙城市发展的推进 | 第148-149页 |
·新世纪长沙城市发展新的战略目标 | 第149-150页 |
·1979-2009年长沙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分析 | 第150-162页 |
·八十年代长沙城市空间形态的整合 | 第150-151页 |
·九十年代长沙现代城市空间新的生长点和发展轴 | 第151-152页 |
·二十一世纪长沙城市发展的高速扩张与空间形态特色 | 第152-155页 |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城市总体规划 | 第155-162页 |
·1979-2009年长沙城市空间形态营造之构成要素分析 | 第162-175页 |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62-163页 |
·面 | 第163-167页 |
·线 | 第167-170页 |
·点 | 第170-175页 |
结语 | 第175-176页 |
第八章 长沙城市空间营造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 第176-195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76-180页 |
·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古城长沙的城市选址和发展 | 第176-177页 |
·自然地理条件影响近现代长沙城市空间发展的格局 | 第177-178页 |
·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着长沙城市交通的发展,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的扩展 | 第178-180页 |
·政治政策动因 | 第180-183页 |
·政治政策是古代长沙城市空间营造的主导控制力 | 第180-181页 |
·政治政策是近代长沙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 第181-182页 |
·政治政策是现代长沙城市空间营造走向繁荣的关键动力 | 第182-183页 |
·营造规划思想 | 第183-187页 |
·中国古代营造思想体系对长沙古城的营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 第183-184页 |
·近代长沙的城市规划开始起步 | 第184-185页 |
·现代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力越来越大 | 第185-187页 |
·城市经济发展 | 第187-189页 |
·城市经济对影响着古城长沙的选址和城市营造形态 | 第187-188页 |
·城市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近代长沙城市空间形态 | 第188页 |
·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现代长沙的城市空间扩张 | 第188-189页 |
·社会与文化 | 第189-191页 |
·地域特色鲜明的湖湘文化 | 第189-190页 |
·近代长沙社会文化的维新与变革 | 第190-191页 |
·国际化、多元并存的现代长沙地域特色文化 | 第191页 |
·科学技术进步 | 第191-195页 |
·科学技术是长沙古城城市空间营造的辅助力 | 第191-192页 |
·科学技术对于近代长沙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 | 第192-193页 |
·科学技术对于现代长沙城市空间营造的影响 | 第193-195页 |
第九章 长沙城市空间未来三十年发展之展望 | 第195-206页 |
·长沙城市空间演变模式总结 | 第195-198页 |
·长沙城市空间形态的演替模式 | 第195-197页 |
·长沙城市内部形态结构的分化与演替 | 第197-198页 |
·现代长沙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98页 |
·未来长沙和谐城市之展望 | 第198-206页 |
·城市空间形态合理模式的构建 | 第198-201页 |
·营造长沙"山、水、洲、城"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 | 第201-203页 |
·两型社会生态城市圈的长沙城市空间形态整合 | 第203-204页 |
·人性化的多层次城市空间设计 | 第204-205页 |
·城市建筑一体化 | 第205-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3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213-214页 |
致谢 | 第214页 |